品經(jīng)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fā)應(yīng)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明 貝瓊《己酉端午》
簡譯:
端午節(jié)這天,風雨大作,這昏沉陰暗的天氣,汨羅江上無人憑吊逝去的屈原。
艷麗奪目的石榴花好像在嘲笑我,陶淵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樣仰慕屈原的清醒。
賞析:
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名稱最多的,恐怕就是端午節(jié)了,重午節(jié),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等等,有二十幾個。
同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一樣,端午節(jié)也是一年最重的節(jié)日,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這是一個民俗大節(jié)。
“仲夏端午,烹烏角黍”,端午吃粽子,這是關(guān)于端午風俗習慣的最早記載,出自晉代周處的《風土記》。
先秦時期,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毒月,“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所以,在《夏小正》里有如此記載。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陸游晚年退隱山陰鏡湖邊悠然度日,端午節(jié)這天,也學古人儲藥避邪毒。
這樣的節(jié)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可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的端午節(jié),元末才子貝瓊卻獨居山中。
貝瓊,字廷臣,別號清江,元成宗大德初年生人,他自幼聰穎,篤志好學,師從楊維楨,通讀經(jīng)史百家。
元末亂世,很難有入仕的機會,貝瓊以教授為生,48歲時就已通過鄉(xiāng)試,卻得不到進一步參加科考的機會。
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距他通過鄉(xiāng)試,又過去了七年,他亦是知天命之年,年華如水,怎不惆悵?
而且,這個端午節(jié)天公還不甚作美,山中風雨大作,煙雨蒙蒙,天昏地暗,詩人的心情也是低落到了極點。
想到自己有志難酬,想到不能與與家人團聚,又想到瀟湘岸邊,這樣的天氣,還有誰會去祭奠投水的屈原。
就不由得悲上心頭,屈原懷才不遇,遭小人讒陷,被流放沅湘,聽聞出國被秦國所滅,遂悲憤地投江而亡。
相傳這天是五月初五,世人為祭奠屈原,就將這日定為端午節(jié),并到江邊祭奠,世代流傳,已成端午習俗。
風雨如晦,詩人感傷端午節(jié)天氣惡劣,屈原英靈無人祭奠,同時也是感嘆自己的才不得用,白白空老青山。
“海榴花發(fā)應(yīng)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最后兩句是全詩的點亮,也就是點睛之筆,讀起來令人眼前一亮。
望著窗外的風雨,詩人正悵惘之際,庭院里的石榴花卻忽然映入眼簾,風雨中它們開得是那樣熱烈和艷麗。
看著看著,詩人感覺這些石榴花好像是在嘲笑他似的,愁什么呢?陶淵明隱居田園,無酒也懂屈原的清醒。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品行高潔,孤介傲岸,他不愿意與楚國貴族的官宦同流合污。
陶淵明恬淡曠遠,亦有屈原那般孤傲高潔的情懷,因看透彼時世道的黑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選擇歸隱。
陶淵明雖然歸隱山林,可他對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的仰慕之情,卻絲毫不減,自己又何必因風雨而傷感呢!
貝瓊作此詩這年,已經(jīng)是朱元璋建明之初,百廢待興,來日可期,自己只須修身養(yǎng)性,提升自我,以待時日。
一個令人矚目的節(jié)日,因為一山風雨,而讓失意的詩人悵然若失,但那盛放的石榴花,又給了他無限的希翼。
何須糾結(jié)一時的得失,堅定初心,做最好的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也許在某個拐角,就會和幸運撞個滿懷。
貝瓊這首詩含蓄蘊藉,既表現(xiàn)出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哀愁,也抒發(fā)了雖然落寞失意,卻依舊灑脫豁達的人生情懷。
后記:
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世事難料,宦海沉浮,這中間總會有一段這蟄伏期。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這話不假,明洪武三年(1370),貝瓊通過明經(jīng)考試。
從此步入仕途,奉召修《元史》,洪武五年(1372年),任浙江鄉(xiāng)試官。
第三年,又奉詔出任國子監(jiān)助教,教授勛臣子弟,與張美和、聶鉉齊名……
“江海小臣陪百辟,白頭今日睹朝儀”,他雖花甲入仕,卻能位列朝堂。
雖前半生落魄失意,但守得云開見月明,貝瓊的堅持和等待,很是值得……
參考資料:
《明史 貝瓊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