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趙大爺(化名),曾是一位腸癌患者,手術治療后在地方醫院定期復查。近日復查腸鏡時順道做了胃鏡,卻意外發現食管中下段黏膜有異常。這時趙大爺心里就犯起了嘀咕,明明一點不適癥狀都沒有,怎么會長了東西呢。萬幸的是,活檢結果提示高級別瘤變,屬于早期腫瘤。
趙大爺松了一口氣,希望能在當地醫院做個微創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前,醫生告知他,因為部分腫瘤已經占據了食管2/3的管腔,需要采取開胸大手術切除腫瘤和近端的食管。醫生說,開胸手術刀口長達20多公分,不僅創傷太大恢復慢,康復以后的生活也會造成很大影響。趙大爺一時感到無法接受,到底有沒有創傷更小的治療方法呢?心存疑問的趙大爺辦理了出院手續,來到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就診。
省腫瘤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林潔副主任接診后,仔細詢問趙大爺的病情,了解到趙大爺想做微創手術的心情,為他安排了超聲內鏡檢查。
檢查后林潔向趙大爺解釋:“現在您食管腫瘤的情況,就好比果農種的橘子,生長成熟后,因為蟲子叮咬,爛了表皮,但沒有爛到果肉。這種情況,咱們想辦法方法切掉壞了的橘子皮,保留完整的果肉。我們在做胃鏡的時候用電刀將病變的組織完整剝離,這是超微創的手術,不用開胸做大手術,還保留了食管。”趙大爺聽說不用開大刀,心里的一顆大石頭總算是放下了。
食管是一根空心管道,它的管壁結構類似于夾心餅干,最內層稱為粘膜層,中間的夾心是粘膜下層,最外層是肌層和外膜。趙大爺的病變雖然在最表面的粘膜層,屬于食管原位癌,符合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適應癥。但是腫瘤很長,且部分達到了食管2/3周到環周病變,手術切除腫瘤不難,但是要避免手術并發癥需要醫生高超的技藝。因為這種大范圍的ESD,食管缺損創面在愈合過程中容易形成疤痕,可能會導致患者食管狹窄,嚴重的會引起患者進食困難,部分病人甚至需要通過多次有創治療來緩解癥狀,大大影響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為避免出現術后食管狹窄,林潔團隊在術前制定了完善的治療方案,手術中小心切除腫瘤,精心修補食管。術后趙大爺生命體征平穩,無術后并發癥,順利出院。“整個治療過程很方便,不但沒開胸、切食管做大手術,而且花費少、痛苦還小,3天后就可以進食了”趙大爺開心地逢人就夸。
健康小Tips:
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
內鏡粘膜下層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簡稱ESD)是一種用于消化道黏膜病變治療的內鏡超微創技術,可以通過內鏡進行治療,有效地切除病變組織并保留正常組織結構。其治療效果與傳統外科手術相當,并且操作中對患者的損傷較小,康復速度較快。
內鏡下粘膜剝離術(ESD)適應癥
ESD技術主要適用于以下疾病:
(1)消化道早期癌:根據醫生經驗,結合染色、放大和超聲等其它內鏡檢查方法,確定腫瘤局限在黏膜層和沒有淋巴結轉移的黏膜下層淺層,ESD切除腫瘤可以達到外科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過2厘米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薦ESD治療,可一次完整的切除病變。
(3)黏膜下腫瘤:超聲內鏡診斷的脂肪瘤、間質瘤和神經內分泌瘤等,如位置較淺(來源于黏膜肌層和黏膜下層),通過ESD可以完整剝離病變;如腫瘤較深(來源于固有肌層),也可在經驗豐富的醫生經過慎重評估后開展ESD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