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這是千百年來,無數學子的心中夢想與人生追求。
然而,在長達1300年的科舉歷史中,據不完全統計,總共就出了700多名狀元(也有說只500多名)。可以說,一位狀元的誕生是多不容易!
可能有人會問,是現在的高考難,還是古代科舉考試難嗎?
假如你穿越到古代成為一個普通人,想要參加科考逆天改命,第一步是上私塾,第二步是參加童試,分別是縣試四五場、府試三場、院試兩場。全考過了,你就是一個比孔乙己略好一丟丟的秀才。
有了秀才的身份,就可以去省城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這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的起點。
考中了,你就是舉人(范進中舉就瘋了),拿到了進京趕考的入場券。這三年一考的鄉試,一般一個省能出幾十個舉人而已。
成了舉人,下一步就是參加會試,通過了,便有了貢士的身份,拿到殿試的入場券;進士及第之后,若能得到皇帝的欽點,恭喜你,終于入圍了狀元郎的競選,但結果也可能是探花或者榜眼等等。
這一路下來得披荊斬棘多少關?得PK下去多少競爭者呢?根據著名學者何炳棣先生的研究,在清代,進士占總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也就是說,一百萬人里面,還不到五個進士。
至于這個進士群體里唯一的狀元,什么過五關斬六將,什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都不足以形容這地獄級難度。
古代科舉考試內容是什么呢?
有人說,這我知道,就四五書經嘛,這才幾本書?咱高考的輔導材料比這多了去了!不過,你試試把這四書五經熟讀,背到爛熟,60多萬字。
再說了,就算這60萬字爛熟于心了,也頂多當個優秀的孔乙己,能考中狀元的絕不是什么無情的背書機器,那需要有深刻的思考與獨特的見解。
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就有一份古代狀元的試卷,這也是大陸唯一留存至今的狀元試卷真跡,是明朝萬歷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
卷子考的什么題目呢?《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趙秉忠用了2460個字,從“天人合一”“愛國愛民”“依法治國”等幾個方面一一闡述,文筆流暢,觀點鮮明,一氣呵成。
那么,是不是全靠成績好,讀書卷到極致,就有可能當上狀元呢?
還真不是,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沒有好成績,當不了狀元,但當上狀元,卻不全看成績,還看其他很多方面——比如力氣、顏值、運氣等。
1.狀元還要拼力氣?
史書上明確記載的,有一個人關鍵時刻靠力氣大,打架厲害當上了狀元。這是哪位勇士?此人是北宋初年的王嗣宗。
話說殿試那一天,才思敏捷的王嗣宗答完題,一溜小跑過去交卷,結果發現和他一塊沖上來的,還有一個名叫陳識的考生。
這下可把主考官——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難住了,咋辦,兩人同一時間交卷,且試卷成績不相上下。
交卷可以同時,但狀元只有一個,該給誰呢?行伍出身的趙匡胤想出了一個絕妙好法子——你們倆現場PK,不比誰更有文化,就比誰的拳頭硬,具體規則是誰先把另一個人打趴下,誰就是本屆狀元。
于是,殿試場變成了比武場,兩個白面書生在金殿之上,笨手笨腳地開始表演起自己并不擅長的武打功夫。
一番臉紅脖子粗的折騰之后,力氣大些的王嗣宗略占了上風,成為了競爭的勝出者。因為此事,王嗣宗也成為科舉史上鼎鼎有名的“手搏狀元”。
這段故事出自南宋學者王明清的筆記《玉照新志》,但在《宋史》中,真的有個叫種放的人曾嘲諷王嗣宗:“君以手搏得狀元耳,何足道也!”
可見通過打架當上狀元,或許確有其事。
2.實力很重要,運氣不能少
當狀元看力氣的,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實力之外,更多時候看的是運氣。有時運氣來了,那是擋也擋不住。
話說公元1042年,殿試結束,有幾個人考得不錯,主考官擬了個名次,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楊寘。
考官擬完名單,還要拿給皇上看,當時的皇上是宋仁宗趙禎,他看到第一名王安石卷子居然用了一個詞“孺子其朋”,臉一下就垮下來了,內心十分不爽。
原來,“孺子其朋”這個詞出自《尚書》,是周公輔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時說了一句話,大意是:孩子啊孩子啊,你和大臣們交往要像和朋友們那樣融洽。
偏偏宋仁宗趙禎13歲登基,曾經也是個少年天子,最討厭別人把他當成小孩子。那你王安石這么寫,什么意思?想教我做人啊?
一句話冒犯了皇上,不用說,王安石這狀元是沒戲了。那誰來當第一名呢?
想著往后順延,可是第二名的王珪、第三名的韓絳,當時已有官職,根據規定,有官職者參加科舉不得為狀元,于是排名第四的楊寘,走狗屎運被提到了第一名,被欽點了狀元。
明仇英《觀榜圖》
3.顏值即正義
知乎曾經有一個提問:長得好看是不是會被世界優待?
答案是:會的!
在宋真宗在位的時候,有一次欽點狀元,站在他面前的是兩位考生,一位是來自江西的蕭貫,還有一位是來自山東的蔡齊。論文采,兩人是棋逢對手,若只看外貌,卻差得有點多。
史書沒說蕭貫外貌如何,估計是顏值一般,大眾臉,直接略過了,只是說這蔡齊“儀狀秀偉,舉止端中,帝意已屬之”,意思是顏值高、氣質佳,皇帝早就相中了他。選個狀元跟選妃子似的,這看臉的世界。
這時候,一旁的大臣寇準又來了一記助攻:南方那些小地方的人,不適合當狀元。
就這樣,來自北方的山東大漢蔡齊成功當選狀元,也不知道是因為顏值還是因為籍貫,反正可以肯定的是,這位兄臺的運氣還不錯。
4.都是名字惹的禍
好看的皮囊能讓人眼前一亮,好聽的名字同樣能收獲更多的好感。
下面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1904年的春天,慈禧太后讀了科舉考試第一名的文章,連連贊嘆道。
可是下一秒,一看這位考生的姓名和籍貫,慈禧老佛爺的態度立馬來了個180度大轉彎——“這個人絕對絕對不能當狀元!”
什么情況惹了老佛爺呢?原來這個考生名叫朱汝珍。你姓啥不好,偏偏姓朱,前明皇帝也姓朱,動不動就有人叫囂著要反清復明,看到姓朱的就來氣。你姓朱也罷了,你還名字帶一個“珍”字!讓老佛爺想起那個討厭的光緒的愛妃珍妃。
再一看籍貫,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朱汝珍籍貫廣東。廣東那南蠻之地,盡出亂臣賊子,洪秀全、康有為等人都是那旮旯蹦出來的。堂堂大清朝的狀元,怎能出自賊人之鄉?堅決不行!
接著,慈禧又打開第二名的試卷,光看名字就贊不絕口:“春天的甘霖,好名字!好名字!”
原來這個考生叫劉春霖。慈禧又看了看他的籍貫,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軍事重鎮,心想這多好啊,就他了。
就這樣,本來考了第二名的劉春霖因為名字和籍貫被點名當上了狀元,而朱汝珍屈居榜眼。
5.史上最倒霉狀元
盤點前面那些倒霉狀元,要說最倒霉的,非陳安莫屬。
陳安何許人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一位狀元,中榜不到20天,就被處以車裂極刑,真夠悲慘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來陳安參加的那次科舉考試一共錄取了51名進士,竟然全部是南方人,一個北方人都沒有。陳安作為南方人自然是風光無限,還把“狀元及第”的匾額送回了福建老家。
然而,北方的考生們不淡定了,難道我們北方人就考不過你們南方人嗎?一個都沒有錄取,這背后一定有黑幕!于是他們聯名上疏,告到了禮部,說主考官劉三吾偏袒南方人。
朱元璋本來沒注意到錄取考生的籍貫問題,但事情鬧得滿城風雨,不給個交代是不行的了。他下令成立調查小組,再挑一些落榜考生的試卷,重新閱卷。
老朱本來是想補錄一批北方人,這事就這么過去吧,沒想到一段時間后,得到的結論卻是北方人確實不行,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
這結果一出來,老朱真的憤怒了。為了平息這場風波,他只好借狀元郎陳安的人頭一用,給他安了個作弊的罪名,處以車裂極刑。
隨后,朱元璋重新舉辦了一場考試,最終錄取了61名北方考生,還欽點了北方考生為狀元,這場風波才算平息。
這件事就是著名的明初南北榜案。
特約撰稿人:夏侯勇,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