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是想過沒,黃帝干嘛叫黃帝。
黃帝是姓黃嗎,不是。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上來就公布“謎底”,許多該說的話也沒法說了。
那就后面再說“黃帝干嘛叫黃帝”。
- 誰最早記載黃帝
很可能,民間早就在談?wù)擖S帝了。
但落于文字,目前所知,最早的是“陳侯因咨鐓銘”。
此銅器原為私人所藏,現(xiàn)在的下落不明。外人只能對銘文拓片進(jìn)行研究。
金文釋讀是蠻麻煩的困難事。上個世紀(jì)初,關(guān)于“陳侯因咨鐓銘”文的爭議,就已經(jīng)不少。
首先爭論的,是“陳侯因咨”這個人名。
陳侯,沒啥大的爭議。西周建國,封原在胡襄城的虞滿胡氏到陳國,等級是侯爵,為陳氏,號胡公,即胡公滿或陳胡公。古時,陳、田不分,所以,陳侯亦為田侯。
陳侯傳了很多代,現(xiàn)在說的這個陳侯具體指誰?
丁山和日本學(xué)者高田忠的意見廣泛被學(xué)者們接受——這個陳侯,名“因咨”;金文“咨”字寫法極其復(fù)雜,高田忠考證,此字實為古體“齊”字。因此,陳侯因咨,當(dāng)為“陳侯因齊”。齊國因此得名。
這個人,生卒為前378-前320年。原為侯,前334年與魏惠侯會盟徐州,相互稱王,史稱“徐州相王”。從此,陳侯因咨(齊),成為齊威王,魏惠侯成為魏惠王。
齊威王以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作軍師,使齊國很快成為戰(zhàn)國一雄。
陳侯因咨鐓,制于徐州會盟之前,就是公元前334年之前。
對銘文中第二個重要爭論,是“堇啻”二字。
孫怡讓稱,這兩個字“其義未詳”。郭沫若說是“瑾嫡”。
徐中舒寫了《陳侯四器考釋》一文考證。隨后,丁山寫了《由陳侯因咨鐓銘黃帝論五帝》一文贊成,他倆都說,“堇啻”這兩個字就是“黃帝”。
若干年后,郭沫若寫文,承認(rèn)自己原先的解讀不對,轉(zhuǎn)而贊同徐中舒的意見。
陳侯因咨鐓銘文中說,陳氏的高祖是黃帝。高祖就是遠(yuǎn)祖。
比齊威王在位稍晚成書的《國語》,講到了黃帝帝系,與陳氏所述相近。
或成書于戰(zhàn)國末年的《世本.帝系篇》的記載,與《國語》大致相同。
古時,天子的傳承稱“帝系”;諸侯的傳承叫“世系”。這是《史記》分為本紀(jì)和世家的主要根據(jù)。
對陳氏世系的記載,《史記》的《陳杞世家》和《田敬仲世家》最為詳細(xì),大的脈絡(luò),與陳侯因咨鐓銘所說一致。司馬遷說,他依據(jù)的史料,主要有孔子的《宰予問五帝德》、《帝系姓》、《春秋》、《國語》。再加上他做的田野考察。
由此可知,戰(zhàn)國中期,黃帝已被認(rèn)作是人族先祖了。
- 神話中的黃帝
比“陳侯因咨鐓銘”稍晚,黃帝的眾多神話,已經(jīng)見諸文字了。
這就是《山海經(jīng)》。
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的成書,漢代劉歆說,是大禹和伯益寫的。后世無數(shù)人否定了這個說法。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說這本書基于西周早年周王室搜集的輿圖,作為宮廷檔案保存,后來泄露于外,很可能是王子朝奔楚的時候帶走的;在楚地又吸收了西南的民間傳說和文化,然后由齊國的鄒衍及后學(xué)整理成書。
如果確為如此,《山海經(jīng)》成書當(dāng)在戰(zhàn)國中期偏后??梢宰鳛榕宰C的是,這個時期的莊子和屈原,都大量引用了與《山海經(jīng)》相同的神話傳說,包括許多黃帝的神話傳說。
還有一個旁證,是《穆天子傳》。這部書成于戰(zhàn)國中期偏后當(dāng)無疑問。書中,以采用了不少與《山海經(jīng)》類似的神話,比如,穆天子在昆侖山拜謁祭祀黃帝“故居”。
《山海經(jīng)》中的黃帝,是有神性的。
例如講到黃帝大戰(zhàn)蚩尤,《大荒北經(jīng)》、 《大荒東經(jīng)》說,有座系昆之山,住著一個穿青衣的人,叫“黃帝女魃”,是黃帝的女兒,禿頭無發(fā),模樣奇異。蚩尤攻打黃帝,黃帝命令能施放雨水的應(yīng)龍,張開雙翼,在冀州之野進(jìn)攻蚩尤。應(yīng)龍使出蓄水行雨的神通,蚩尤就請風(fēng)伯、雨師,縱起狂風(fēng)暴雨應(yīng)戰(zhàn)。黃帝叫女兒女魃下到凡間,狂風(fēng)暴雨立時停歇,于是生擒了蚩尤。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應(yīng)龍不能回到天上,只好殺了蚩尤與夸父,然后居到南方的深山大谷中,南方從此多雨。女魃也破了功力,不能返回天上,可是她住的地方就不再下雨,成為一片干草。黃帝知道后,把女魃安置在赤水之北,可是她常常逃出來,人人害怕。因此要驅(qū)逐旱魃,就要先清理水道,疏通溝渠,然后禱告:“神啊!回到你赤水之北的老家吧!”
《大荒東經(jīng)》說,東海中的流波山上,有一只叫做“夔”的怪獸,似牛,黑身,無角,一足,能夠自由進(jìn)出海水,出入時必隨狂風(fēng)暴雨,麟甲閃光如日月,吼如暴雷。黃帝捉到它,剝其皮蒙軍鼓。又在雷澤捉雷獸,抽其大骨,以為鼓槌。于是鼓響震天,遠(yuǎn)聞五百里,聲威大振,加上應(yīng)龍女魃,把蚩尤及一干幫兇趕盡殺絕了。
黃帝除了“始以武功一海內(nèi)”,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功績之外?!渡胶=?jīng)》還記載,內(nèi)地和邊疆,多為黃帝后裔。
比如,說黃帝的六妃嫘祖,繁衍了昌意一支,且有顓頊繼立為帝。
《大荒北經(jīng)》說——
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穀北海之渚中。有人,人面鳥身,珥兩赤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又有無腸之國,是任姓。
任姓,為黃帝異姓子之一。史稱,黃帝異姓子十一,依次為酉、祁、已、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如此說,儋耳國和無腸國,均為黃帝的遠(yuǎn)裔。
《大荒北經(jīng)》還說——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
苗龍亦應(yīng)屬異姓之子,何姓不詳。白犬有牝牡,是說一個部族分成兩部制的現(xiàn)象了,應(yīng)為以犬為圖騰。
《大荒西經(jīng)》說——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此支也不明姓氏。但北狄也應(yīng)屬于“犬”部。一是黃帝部落大概即起于西部;二是黃帝的異姓之子多遠(yuǎn)居于邊區(qū)。
《海內(nèi)經(jīng)》還說——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
這是講,鯀禹系的祖先亦為黃帝。
在神話傳說里,黃帝也是被作為人族祖先的。
- 黃帝干嘛叫黃帝
《史記.五帝本紀(jì)》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strong>
干嘛叫黃帝?
《五帝本紀(jì)》又說: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strong>
這是說,按照“五行”的土、金、水、木、火,少典之子軒轅氏屬于“土德”,土尚黃,于是稱黃帝了。
同理,神農(nóng)氏排在軒轅氏之前,軒轅稱黃帝,“土”往前是“火”,神農(nóng)為“火德”,所以稱“炎帝”。
看起來很簡單。
但學(xué)者們另有說法。
第一個說法,“黃帝”實為“皇帝”的變字。
《易.系辭傳》云——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風(fēng)俗通義.聲音篇》則曰——
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亦云——
周人之王,尚推神農(nóng)為九皇,而改號軒轅,是為皇帝。
清末學(xué)者崔適,專門論證了此事,說,皇、黃古本多通用?!秶Z》稱苗賁皇,《說苑》作苗賁黃;《逸周書》說吉黃之乘,《說文》言吉皇之乘;《呂氏春秋》云丑不若黃帝,畢沅《校正》注皇黃古通用。
第二個說法,古時“皇帝”指“上帝”。
康有為等考證,金文里,包括《呂刑》中,“皇帝”與“上帝”為互文。
《山海經(jīng)》的黃帝神話,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
《莊子.至樂篇》曰——
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
《天地篇》云——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
《大宗師》說——
夫道,……黃帝得之,以登云天。
韓非的《十過篇》——
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fēng)伯進(jìn)掃,雨師瀝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
《大戴禮記.五帝德》說黃帝——
時播百谷草木,故教化鳥獸昆蟲,歷離日月星辰,極田土石金玉。如非上帝,夫誰能歷羅日月星辰耶?
法國漢學(xué)家馬伯樂說,對于中國東西古民族,上帝原來是專名。春秋戰(zhàn)國之際,開始轉(zhuǎn)為人間古帝,上帝再無專名,于是泛稱為皇帝。然后又變字為黃帝。
- 黃帝之稱為黃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古時的先民們,通過對世間萬物的觀察,逐漸產(chǎn)生了陰陽和五行等樸素的哲學(xué)觀念。
相對應(yīng)的,也逐漸形成了代表五行的“五帝”概念。
《孔子家語.五帝》云——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
銀雀山漢簡本《孫子兵法》——
黃帝南伐赤帝,……東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勝四帝,大有天下,……以利天下,天下四面歸之。
《呂氏春秋》、《十二紀(jì)》、《禮記》、《月令》,均說到黃帝為中央之帝,其神后土?!昂笸痢保腹茌牭牡赜颉K?,皇天后土,或者黃天后土,成為后人一個慣用說法。
《淮南子》曰——
中央之極,……黃帝后土之所司也。
黃帝居中,四帝分轄四方,于是有了顏色。青帝居于東方,也代表春;赤帝居于南方,代表夏;白帝居于西方,代表秋;黑帝居于北方,代表冬。
黃帝居中,代表后土,因此為黃色。
“五帝”本為上帝天神,后來過渡為人族古帝,但顏色保留下來了——赤帝為炎帝;上帝皇帝為黃帝。
黃帝尚黃,這個說法,在戰(zhàn)國中期偏后,又被齊儒鄒衍的“五行終始說”固定了一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看到許多國君奢靡無德,爭王稱霸,于是寫了十余萬言的書,闡發(fā)陰陽五行理論,大致的意思,是說你們這些人瞎?fàn)幰矝]用,奢侈排場更不好,帝王將興必有征兆,這就是“五行終始”的循環(huán)往復(fù)。
比如,黃帝土德,尚黃,有相應(yīng)瑞兆;禹是木德,就草木旺盛;湯是金德,則金由山溢;文王火德,赤烏銜丹書于天下。
鄒衍說,你們諸侯王公能不能成事兒,要認(rèn)命。
鄒衍或許出于好意,直接的結(jié)果,黃帝土德尚黃, 就進(jìn)一步被確認(rèn)了。
- 黃帝當(dāng)為早期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的大首領(lǐng)
按照《漢書.律歷制》推算,黃帝元年,是公元前的2698年。據(jù)說,他20歲即位,那就是生于前2717年。
總之,距今將近五千年。
但黃帝的功勞不小。
《世本》說,黃帝鑿井、火食、華蓋、冠冕、制藥。
又說——
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qū)占星氣,伶?zhèn)愒炻蓞?,大撓作甲子,隸首作算數(shù),容城綜六律而著調(diào)歷。
《史記.五帝本紀(jì)》所講黃帝的功績,基本源自《世本》,多出來的,一是說黃帝“藝五種”——神農(nóng)會種黍稷,黃帝多了三種,菽麥稻。二是說黃帝“獲寶鼎”,應(yīng)該是指金屬冶煉技術(shù)。
就是說,黃帝,為后世的子民,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了最基本的技能和條件。
蘇秉琦先生說——
三皇或類似三皇的說法應(yīng)屬后人對荒遠(yuǎn)古代的一種推想,并非真實歷史的傳說。而五帝則可能實有其人其事,所以司馬遷著《史記》時徑直從《五帝本紀(jì)》開始,而于五帝以前的歷史則只字不提。
- 五帝的時代究竟相當(dāng)于考古學(xué)上的哪個時代,現(xiàn)在雖然還無法論定,但也不是毫無邊際。……五帝時代之始,戰(zhàn)爭連綿不斷。……從考古學(xué)文化來看,這是仰韶后期即大約相當(dāng)于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事。所以五帝的時代的上限應(yīng)不早于仰韶時代后期。
蘇先生是從考古學(xué)發(fā)現(xiàn)的部落規(guī)模增大以及戰(zhàn)爭遺跡明顯來判斷的。
極有道理。
徐中舒先生是對黃帝有較全面的老學(xué)者。他對《史記》、《國語》、《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山海經(jīng)》等古籍關(guān)于黃帝的記述均作了仔細(xì)考證,條分縷析整理了人族始祖黃帝的歷史。
李學(xué)勤先生說:“五帝時代,可以說是史前時期和后來的時期交界的地方?!薄包S帝是人文初祖,黃帝時代代表著文明起源的時代?!?/strong>
蘇秉琦先生說,中國的遠(yuǎn)古史有兩個重大問題,第一個是如何從猿到人;第二個是如何從氏族到國家。
黃帝,當(dāng)為遠(yuǎn)古時期的氏族部落酋長,或者是部落聯(lián)盟的大首領(lǐng),即眾多部落的“共主”。《史記》所說他先打敗 “鬧事”的諸侯,又打敗炎帝蚩尤,天下歸心,記載的大約就是這個過程。
如果黃帝確實生活于距今5000年左右,那個時候,新石器時代已經(jīng)開始了約5000年。其時,農(nóng)耕文明已然有了不小發(fā)展,各種制具工具、天文歷法、制度文化皆具雛形。古人將這些成就歸于黃帝的功勞,就很可理解。
西周開始,父系社會已很鞏固,宗法制度基本形成。陳侯因咨說黃帝為其高祖,亦事出有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