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的兒子們為爭權,斗得頭破血流,性命堪憂,但在有些朝代,受寵的公主們也沒閑著,她們同樣也很擅權。
我們來看史上四位擅權的公主,她們的結局無一善終,那么,相較而言,哪位公主下場最慘呢?
第一位:為情人而戰的鄂邑蓋長公主
漢武帝有六個女兒,史料對他們的記載并不詳實,但對鄂邑蓋長公主的記載卻說得很詳細,原來她卷入了一場權力爭斗,這事兒與霍光關系重大。
漢武帝死后,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繼位,母親鉤弋夫人被武帝生前賜死,小皇帝由誰來照顧成了一個問題。
在托孤重臣霍光的允許下,劉弗陵的姐姐鄂邑公主入宮了,由她來負責小皇帝的起居日常。
這樣一來,鄂邑公主就成為皇帝的保姆,不僅封號從普通公主晉升為“鄂邑蓋長公主”,而且食邑就變動了幾次。
據《后漢書·皇后紀》記載: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號長公主,儀服同蕃王。可見,長公主身份的尊貴。
原來鄂邑公主的封地在偏遠窮困之地,后來也改封到富庶的藍田,但她仍然不滿足,還想獲取更大的利益。
鄂邑蓋長公主在入宮前就淪為寡婦,寡居的她,與一個叫丁外人的男子相好。霍光知曉此事后,便把丁外人也納入宮中,并由他照顧鄂邑蓋長公主。
同是輔政大臣的上官桀,為了抬升自己的地位,想讓自己四歲的孫女入宮,嫁給八歲的皇帝當皇后。
這一想法很高明,但霍光不同意,理由是孩子太小了。之后上官桀也不死心,又去找了鄂邑蓋長公主的情人丁外人,想通過鄂邑蓋長公主辦成此事。
后來,在鄂邑的安排下,“詔召安女入為婕妤,安為騎都尉。月余,遂立為皇后”,上官桀的孫女真的當上了皇后,可見,鄂邑蓋長公主的影響力還是有的。
事成之后,上官桀就想報答鄂邑蓋長公主,于是就去找了霍光,請求為丁外人封侯,結果遭拒。
上官桀心里很不服氣,漢武帝在位時,他位列九卿,在霍光之上。如今,孫女入宮為皇,兒子上官安封侯拜將,卻還處處受霍光挾制,士可忍,孰不可忍。更何況,此事還關系到鄂邑蓋長公主的面子。
為了扳倒霍光,他組建一個反霍光五人小組,成員有上官父子、鄂邑蓋長公主、桑弘羊和燕王劉旦。
先是身皇帝上書,說霍光造反,劉弗陵將霍光視為靠山,又怎會自毀前程?后來干脆他們自己起來造反,據《漢書》載:“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他們讓長公主請霍光赴宴,然后擊殺霍光,結果胎死腹中,消息提早暴露,最后遭霍光反攻,來了個名正言順的大屠殺。
他以昭帝的名義下詔,逮捕了上官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誅滅九族,燕王劉旦收到消息后,自殺身亡。
至于鄂邑蓋長公主,霍光沒有對她怎么樣,但經此巨變,鄂邑蓋長公主早已崩潰,最后也自殺身亡。
第二位:卷入權力漩渦的全公主
孫權有七個兒子,四個女兒,在女兒當中,比較有影響的當屬全公主孫魯班。
說起孫魯班,她的命運也比較坎坷,初嫁周瑜之子周循,結果周循與父親周瑜一樣命短,早早守了寡。
之后孫權又將她嫁給了屢立戰功的衛將軍全琮,東吳的公主叫法與魏國不一樣,只能在公主之前冠夫姓,因此,孫魯班被稱為全公主。
起初,孫魯班并沒有機會干預朝政,三國各家帝王都吸取西漢呂后之亂,東漢外戚干政
,對后族權力都加以限制。
然而全公主似乎注定就要走一條不凡之路,她的母親是孫權最寵愛的女人,如果她是男孩,說不定在孫登死后,孫權就會立她為“太子”了。
雖然沒有當上“太子”,但她還是以另類的身份參與了一場太子之爭。
孫登死后,孫權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但四子魯王孫霸不服,一心想上位,由此引發了“南魯黨爭”。
孫魯班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不睦,對孫和自然也沒有好感,于是,她攜夫家錢唐全氏站隊魯王孫霸,與其結成同盟。
全琮是土生土長的江東人氏,地位上雖然與顧、陸、朱、張等豪門大族有差距,但他全琮屢立戰功,一路升遷,不僅娶了孫權的女兒,自己也坐到了大司馬的位子上。
可見,全氏的影響力并不小,他們的加盟使得太子與魯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全公主也將全氏家族拉上了一條不歸路。
南魯之爭從242年持續到250年,在此期間,雙方互相抹黑、拆臺、告狀,而全公主則唯恐天下不亂,不斷火上澆油。
一次,太子去祭祀宗廟,完事后,又去了太子妃的叔父張休家串門。此事被全公主眼線發現,全公主便跑去向孫權告狀,說太子不好好祭祀卻跑到了張休家中密謀什么事。
在孫權生病的時候,她對孫權說,孫和之母王夫人面有喜色。
孫權本易怒,再加上生病心情不好,便將王夫人斥責一番,此后王夫人抑郁而終,孫和也漸漸被疏遠了。
后來在全公主和全氏的讒言下,孫權把太子黨的成員或流放,或被殺,太子黨也因此被大大削弱。
全公主對太子黨的攻擊,更多的是泄私憤,對孫霸也不是真心支持。當她意識到,孫權真正想立的太子人選為孫亮時,她也趕緊從南魯黨爭中抽離出來,將政治前途押寶在孫亮身上。
在全公主的操作下,全尚的女兒嫁給孫亮為妃,全公主也在孫權面前不斷說孫亮的好話,由此孫權大悅。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南陽王,賜死了孫霸,孫亮成為新的繼承人。黨爭八年,太子黨和魯王黨雙雙出局,唯有全公主全身而退。
孫權死后,孫亮上位,執政不久就遇到了諸葛恪專權,全公主不甘心被挾持,與同是顧命大臣的宗室子弟孫峻私通,雙方聯合一起斬殺了諸葛恪。
諸葛恪被殺后,孫峻上位成丞相、大將軍,同樣也是獨攬朝政,全氏在此時也達到了極盛,作為外戚,一門五侯,全公主在翻云覆雨間,終于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孫峻病逝后,將其政治衣缽傳給了堂弟孫綝(chēn),全公主一下失去了靠山。
孫綝比孫峻更加專權,殘暴程度更是高了好幾個段位,而且也全公主也毫無優待。此時的小皇帝孫亮已長大,有了親政的想法,對孫綝的專權十分痛恨。
于是,孫亮對孫峻、孫綝勢力開始加以打擊。全公主曾害死自己的妹妹朱公主,孫亮借著追究此事的因果,展開對全公主的調查,全公主將罪行推到了朱公主前夫朱據的兩個兒子朱熊、朱損身上,結果二人被殺。
這兩人都是孫綝的親信,朱損還是孫綝的妹夫。全公主雖然躲過一劫,但她的失勢導致了全氏內部的分裂。
全琮長子全緒(非全公主所生)的兩個兒子全祎、全儀,預感到全公主未來不保,于是攜部曲數十家投奔了魏國,再后來全公主的兒子全怪及另兩名全氏子弟也降了魏國。
錢唐全氏五名將領都逃離了吳國,對吳國造成重大損失,赫赫一時的錢唐全氏就此衰敗。
兒子叛國,年歲已高的全公主大結局也隨之而來。孫亮與全公主等人密謀除掉孫綝,不料事情敗露,孫綝帶兵包圍皇宮,廢除了孫亮,改立瑯琊孫休為帝。
而作威作福的全公主在政治上也栽了一個大跟頭,虎落平陽,竹籃打水一場空 ,被流放豫章,此后史書上再無她的蹤跡。
整個錢塘全氏幾乎被斬盡殺絕,唯有孫亮的全皇后一直活到了晉永寧年間,是全氏一族中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人 。
第三位:想當皇太女的安樂公主
武則天育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李旦,但為了坐上女皇的寶座,她不惜與自己的兒子為敵。
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相繼去世,他們的死因撲朔迷離,大都認為是被武則天害死的。三子和四子在見證了母親的兇狠之后,也都變得聽話了。
唐高宗死后,三子李顯上位,是為唐中宗,但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武則天趕下了臺。原因就是他又不聽話了,他非要立韋皇后的父親為侍中,以此扶持外戚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
武則天不會允許他這么做的,于是就將他廢黜為廬陵王,將四子李旦推上帝位。
李顯被廢后,先是被幽禁于均州,之后又遷到房州,在赴房州時,妻子韋氏在途中生下了安樂公主。因當時境況窘迫,連個裹布都沒有,李顯將自己衣服脫下,包裹好剛出生的女兒,因此安樂公主又名李裹兒。
安樂公主雖然生于憂患,但她卻得到了父母全部的愛,李顯和韋氏對她十分寵愛,無所不允,這讓安樂公主從小便養成了驕橫任性的一面。
后來李顯被武則天召回,李裹兒受封安樂公主,武則天死后,李顯二度登帝,此后便是韋氏專權的時代。
李顯性格懦弱,韋氏曾與他同甘共苦,稱得上患難夫妻,這種生活經歷和感情基礎,促使李顯對韋氏十分縱容,韋氏上升為皇后之后,逐漸開始攝政專權。
李顯在政治上缺少主見,而韋后卻很有主意,兩人的相處模式儼然成為又一對高宗與武則天。
韋后專權,想當第二個武則天,而女兒安樂公主也沒閑著,整天幻想著當皇太女,竟而也能走上女皇之路。
安樂公主先是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武崇訓死后,改嫁武延秀,介于韋氏與武氏的共同利益,他們組成了韋武集團。
武則天病逝后,武氏集團并沒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大有人在,其中最大的余黨就是上官婉兒和武三思。
中宗上位后,這兩位與韋后聯合把持朝政,架空了唐中宗,神龍政變的成果付諸東流。
中宗立衛王李重俊為太子,非韋后所生,韋后便時常為難他,安樂公主甚至稱他為“奴”,屢次奏請中宗廢除太子,立她為皇太女。
李重俊生命和地位都受到威脅,之后就發動了一場政變,將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殺了數十人,一度攻入內宮人,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太子兵敗,無形當中助長了韋后與安樂公主擅權的氣焰,安樂公主也參與到中樞決策中來,共同分享皇權。
在中宗的授權下,安樂公主開始了她的瘋狂擅權。她大肆兜售國家官爵,不問品行學歷,只要有錢,你就是屠夫,也賣官給你,一下就授官五六千人。
她要想做的事,拿個詔書讓中宗簽名蓋章即可,當朝官員都去巴結她。
但即便如此,韋氏母女還是不滿足,總覺得李顯礙事。后來李顯也死了,史料記載說就是母女合謀毒殺了他。
李顯死后,韋氏母女都以為自己的女皇之路已鋪成了,但他們的算盤打錯了,大唐還有一位真正厲害的公主,有政治頭腦,善于利用形勢,能力不亞于武則天的公主,就是太平公主。
對于韋氏專權,太平公主聯合相王李旦及其子李隆基,發動了唐隆政變,最后將韋氏全部鏟除,韋后、安樂公主都被斬去首級,身首異處。
第四位:想當女皇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高宗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從她出生起,就十分受寵。但她的命運并沒有因為恩寵而善終,反而被母親推入權力的漩渦,一生坎坷,結局慘淡。
早年的太平公主聰明伶俐,無憂無慮,在高宗的主持下,16歲嫁給了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
婚姻十分豪華,婚車大到不得不拆了縣館的圍墻才能進去。婚后二人也算恩愛,育有二子二女,此時的太平公主也沒有參與政事。
但有一個擅權的老媽,特別是這位老媽還有一顆當皇帝的心,這事兒就有點麻煩了。
武則天為了給自己當女皇鋪路,做了不少人為的“天意”宣傳事件,“洛水寶圖”事件就是其中之一,而在此次事件中,薛家幾乎被鏟平,薛紹也沒逃過。
二十五歲的太平公主,就這樣成了寡婦。
之后,武則天為了拉近與武氏家族的關系,大力啟用武氏,并把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之后的太平公主一改往日的溫柔賢惠,既然注定無法逃脫權力的擺布,何不好好利用?
此后,太平公主幾乎包攬了唐朝那段動蕩歲月的所有政變,政治野心也一次比一次大
神龍政變,逼退母親武則天,扶持唐中宗李顯上位;唐隆政變,與侄子李隆基合作,鏟除了韋氏集團,還政于唐睿宗李旦;先天政變,為了篡位奪權,她與李隆基展開了較量。
但對手李隆基太強了,太平公主在最后為自己奮斗的政變中敗北,之后被賜死。
那天,太平公主從山上的寺廟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久侯門口的人為她送上了三尺白綾。太平公主接過白綾,長嘆一聲,最后在家中懸梁自盡,結束了她叱咤風云的一生。
史料評價她“多權略”、“頻著大勛”,說她是一個既有政治抱負,又有政治能量的政壇女強人,然而歷史的天平也沒有偏向于她,她為再造李唐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到最后連條命都保不住。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太平死后,她的兒子們,不論姓薛也好,姓武也罷,幾乎被殺了個精光。
以上四位擅權的公主說完了,鄂邑蓋長公主、全公主孫魯班、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你認為她們之中,哪個更為悲劇呢?
個人認為,太平公主最慘,她是一個實力派,配得上歷史的尊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