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集中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士風度,魯迅先生曾經在他的《中國小說史略》里,評價《世說新語》是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名士風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們言談舉止的一個總括,主要表現形式有清談、飲酒、服藥、隱逸,等等。
那個時代講究內圣外王、天人之際的玄學,清談的主要內容就是玄學。士人們喜歡談玄析理,《周易》、《老子》、《莊子》等著作受到推崇,是玄學產生的思想淵源,“寡以制眾”“崇本息末”“知足逍遙”“自然無為”等抽象玄遠的哲理被大談特談。
清談的盛行,自然而然就促進了言語的發展。士人們在清談時,極力追求語言的簡約清新,警辟機敏,推崇只言片語即有綿深意味。言語不僅成為品評士人才華高低的重要參考,甚至成為普通士人躋身為名士的重要手段。
在上一篇小作文里,曉崇整理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等4個小故事,都是出自《世說新語》的“言語”篇,可以看到,無論是十歲時候的孔融,還是孔融的八、九歲的兒子,或者鐘繇的十三歲的兒子,都能脫口而出一些簡潔生動但內涵深刻的言語,比如“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簡簡單單八個字,就懟得陳韙灰頭土臉;“覆巢之下,復有完卵”,更是用淺顯但生動又形象的比喻,揭示出整體一旦傾覆個體也無法幸存的內涵。
本篇繼續摘錄、整理《世說新語-言語篇》里的幾個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豈以五男易一女
樂廣(別名樂令、樂君)是西晉名士,也是清談的領袖之一。他的女兒嫁給了大將軍成都王司馬穎。
司馬穎的哥哥是長沙王司馬乂,當時在洛陽執掌朝政。
這兩兄弟都想制服對方,于是出兵交戰。
諸葛亮曾在《出師表》里告誡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而司馬乂恰恰是一個“親小人,遠賢臣”的主,以致于他手下的那些賢臣,個個都心懷不安與恐懼。
樂廣很有學識,性格謙和節儉,與人無爭,在朝廷上有很高的聲望。加上他又是成都王司馬穎的岳父,因此,一幫小人時不時就在長沙王司馬乂跟前說樂廣的壞話。
司馬乂曾經責問樂廣會不會叛變自己。結果,樂廣面不改色,從容地回答說:“難道我會用五個兒子的性命,來換一個女兒的性命嗎?”
聽到這話, 司馬乂才放下心來,不再猜疑擔心樂廣。
【原文】
樂令女適大將軍成都王穎。王兄長沙王執權于洛,遂構兵相圖。長沙王親近小人,遠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懷危懼。樂令既允朝望,加有婚親,群小讒于長沙。長沙嘗問樂令,樂令神色自若,徐答曰:“豈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釋然,無復疑慮。
對泣新亭
王導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琊王氏,與瑯玡王司馬睿的關系很好,很受司馬睿的器重。
在王導的建議及瑯琊王氏的幫助下,司馬睿把朝廷從洛陽(今天的河南洛陽)遷到了建康(今天的江蘇南京),后來在建康稱帝,史稱晉元帝,也就是東晉的首位皇帝。
司馬睿稱帝后,王導任丞相,位高權重。他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
王導的堂兄王敦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后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當時的百姓稱之為“王與馬,共天下”。
建康城外有一個叫新亭的地方,當時跟隨司馬睿一起渡江南下的士大夫們,在風和日麗的閑暇之時,喜歡邀約一起,在新亭聚會,喝酒吹水,談天說地。
有一次,他們正在喝酒,其中一個名叫周的人,喝著喝著,突然懷念起北方來,心中難受,就重重地嘆息一聲,然后說:“到處的風光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國家的江山卻與過去不一樣了。”
在座的其他人聽周這么一說,也不由自主地生出了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大家無可奈何地默默對視,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
看到這種情景,丞相王導臉色一變,他生氣地說:“大家應當同心協力,扶佐朝廷,收復神州失地,為什么要像楚國的囚徒那樣哭哭啼啼呢?”
【原文】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圣人生知,故難企慕
庾亮出身于潁川庾氏,是東晉明皇帝司馬紹的大舅子。他姿容俊美,善談玄理,喜好老莊之學,為人嚴肅莊重,頗受司馬家族器重。
孫潛(字齊由)、孫放(字齊莊)倆兄弟,小時候去拜見庾亮。
庾亮問孫潛的字是什么,孫潛回答說“字齊由。”
庾亮又問:“你要向什么人看齊呢?”
孫潛說:“向許由看齊。”
庾亮再問孫放的字是什么,孫放回答說“字齊莊。”
庾亮又問:“你要向什么人看齊呢?”
孫放答道:“向莊周看齊。”
庾亮再問:“你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莊子呢?”
孫放說:“孔子是圣人,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因此難以仰慕。”
庾亮非常喜歡弟弟孫放的對答。
【原文】
孫齊由、齊莊二人小時詣庾公。公問齊由何字,答曰:“字齊由。”公曰:“欲何齊邪?”曰:“齊許由。”齊莊何字,答曰:“字齊莊。”公曰:“欲何齊?”曰:“齊莊周。”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莊周?”對曰:“圣人生知,故難企慕。”庾公大喜小兒對。
忘情則不泣,不忘情則泣
張玄之和顧敷分別是顧和的外孫和孫子,兩人都是小時候就很聰明。
顧和對這兩個孫輩都很賞識,但常常說顧敷要比張玄之更聰明,所以對顧敷特別親近偏愛。張玄之對此頗為不服。
這一年,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顧和帶他們一起去到寺廟里。
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佛身邊的弟子有的在哭泣,有的沒有哭。顧和就問兩位孫輩為何如此。
張玄之說:“得到佛祖親近的弟子就哭泣,沒有得到佛親近的就不哭。”
顧敷說:“不是這樣的。應當是因為能夠淡忘常情的就不哭,而不能淡忘常情才哭。”
【原文】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并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未完,待續)
(曉崇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部分內容參考網絡資料,如涉侵權,煩請聯系曉崇刪除,謝謝。2024年6月于荊州)
碎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