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幫扶,是去幫助老百姓過好日子的!結果呢?反倒欠了老百姓飯錢不給!你說諷刺不諷刺?據極目新聞的消息,7月24日,蘇女士反映,縣糧食局的工作人員下鄉幫扶時,經常在父母開的餐館吃飯,共打了68張白條,總共欠下2.8萬元,討要5年未果。而沒還錢的原因是單位沒錢,局長換了兩任,一直得不到解決。
飯館統計的欠款數額和日期(來源:受訪人供圖)-極目新聞
眼看輿論發酵,他們才不得不重視這件事,據極目新聞最新消息,目前欠款已結清。白條簽字人之一的陳某在電話中表示,因為單位走流程需要時間,但是為了及時解決問題,他們個人已經墊錢結清了餐費。這套說辭,也不禁讓人想問,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為什么就非要等到輿論關注,這筆本就該給的錢才能還清呢?
最可笑的是,這里面簽字最多的朱某表示:這些工作餐不屬于違規吃喝,因為員工下鄉每天有幾十元的餐費補貼。這就納悶了,既然有餐費補貼,為啥不直接付錢?為啥要打白條呢?
更諷刺的是,堂堂一個縣糧食局,這么多年一直在拿單位困難說事,連2萬多塊錢都拿不出來嗎?這話說出來誰信?
扶貧小組本是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結果反而欠錢不還,給群眾添愁添堵。從 “正在走流程” 到 現在“連夜還清”,更加說明,五年不還錢,不是沒錢,是根本就沒把群眾的利益放在心上!其實大家都明白,2.8萬不算巨款,真要解決,未必有多難。難的是,這68張白條背后,藏著太多“不以為然”:覺得小商戶好說話,覺得“公家的事”可以慢慢拖,覺得“不就幾萬塊”不值得較真。
而這68張白條,同時也照出了對公務人員監管、處罰的滯后。能否以此次事件為契機,補上基層權力監管與處罰的漏洞,不能只靠媒體曝光后再“深感慚愧”,一筆賬目究竟該誰負責、何時結清、拖延如何追責,都得有明白賬。只有讓“賴賬”者付出代價,才能讓群眾的信任不被辜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