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版《小婦人》電影劇照
文|若杉
最近,帶寫作營的小伙伴們,又重溫了一遍94版的《小婦人》。這是我最近看過最溫情款款的電影。
整個電影節(jié)奏平緩,用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講述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馬奇一家的故事。
戰(zhàn)爭期間,馬奇先生應(yīng)征入伍,馬奇太太帶著四個女兒,一同生活。女兒們性格迥異,各有特色。
大姐美格賢惠溫柔,有一些愛慕虛榮,一心想做一名賢淑的家庭主婦。
二女兒喬敢愛敢恨,熱愛寫作,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楚的認知。
三女兒貝絲溫柔善良,處處為他人著想,喜歡彈鋼琴,是家庭中的潤滑劑。
小妹艾米古靈精怪,小小年紀,就打定主意嫁個有錢人,時常把一句“我們都會長大,我們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掛在嘴邊。
四個女兒個性不同,但同樣的善良、溫厚。盡管戰(zhàn)爭期間,馬奇一家的經(jīng)濟并不富裕,但是“小婦人們”的日子依然過得有滋有味。她們像一個堅不可摧的團體,用溫柔的力量共同筑建和守護著這個家。
01
他們的幸福,來于情緒表達的不受限
每一個電影的人,幾乎都夢想著擁有如“馬奇”一家的幸福家庭生活。
彈幕上,不停地刷過“這一家人的氛圍太好了”,“好想擁有這樣一個家?!?/strong>
馬奇一家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在這個家庭中,“情緒”的自然流動。
她們善良,但并不意味著一味忍讓。馬奇太太平日里看起來個性溫婉,對女兒們的引導(dǎo)總是循循善誘,但在該強勢的時候,絕不做老好人,讓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比如,小女兒艾米回到家,哭訴學校的老師打了她,馬奇太太立馬給老師寫了一封義憤填膺的信,信的措辭相當激烈:
“你有什么權(quán)利打小孩?我們都是上帝的子民,如果你打和羞辱小孩,她唯一學到的教訓(xùn)就是‘毆打和羞辱’”。
信寫完了,她問艾米:“你能約束自己在家學習嗎?”艾米點點頭。
于是,她直接讓女兒退學了。
在這個家里,憤怒從來都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情緒。
小女兒艾米因為姐姐喬不帶她去看戲,憤怒地燒毀了喬的寫作手稿。喬沖著妹妹怒吼:“我再也不想看到你?!?/strong>
馬奇太太了解了此事,沒有勸喬讓著妹妹,別跟妹妹計較,而是告訴她“這對于你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你絕對有權(quán)利生氣?!?/strong>
生氣歸生氣,艾米不小心掉進冰窟窿里,喬拼命相救,還埋怨自己,怎么對妹妹這么狠。
除了憤怒,在這個家里,悲傷也從不被輕易掩蓋。
當馬奇太太得知先生受傷的消息,她沒有選擇隱藏,獨自抗下所有的悲傷。而是第一時間與女兒們分享了這個壞消息,并選擇共同面對。
馬奇太太要遠行去照顧丈夫,一家人共同為此事做準備。留在家里的大姐擔負起媽媽走之后,照顧家庭的重任;二女兒喬更是賣了自己的一頭秀發(fā),為媽媽換得出行的盤纏。連最小的女兒也在跑動跑西,為媽媽準備出行的裝備。
因為不掩飾悲傷,一家人可以在悲傷中互相鼓勁、互相安慰。所以,悲傷在這里家里不僅沒有表現(xiàn)的過于沉重,反而讓一家人空前的團結(jié)。
02
中國家庭,習慣掩飾情緒
對于情緒的自在表達,是我從這一家人身上看到最珍貴的東西。因為,這種表達方式,在中國的很多家庭里,是不多見的。
我們似乎對于憤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還記得在電影《狗十三》里,爺爺在買菜的時候,弄丟了孫女李玩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原本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一家人如臨大敵,誰都不知道要如何跟孫女說這件事。只想著拼命掩飾,一方面賣慘,告訴孫女,爺爺不是故意的;另一方面,弄了一條長得跟“愛因斯坦”很像的狗,來騙她。
因為,他們害怕孫女的憤怒。
父親再婚,生了兒子。全家人都知道了,只有李玩最后一個知道。
因為,他們害怕孫女的悲傷。
而孫女這邊,因為害怕家人們的擔心,只能拼命掩飾自己的情緒,裝著開心,裝著懂事,裝著不在意。
這是很多孩子長大的過程。
我們習慣于強調(diào)“合家歡”,強調(diào)“尊老愛幼”,卻輕易的把憤怒、悲傷這些人類最自然的、本該擁有的情緒隔離在外。
隔離,并沒有解決家庭原本存在的問題。只是讓家庭成員學會了不表達,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于是,把更多的溝通,留給家庭之外的人。
而家庭內(nèi)部,看似關(guān)系親密,實則,漸行漸遠。不表達情緒,看似維護了家庭表面的祥和,實則破壞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guān)系。
就像導(dǎo)演徐崢在一次訪談中所說:“中國人最重視親情人倫,卻很少去拍家庭電影。因為里面說不清楚的東西太多了。說不清楚,是因為平時不愿意說,于是表面祥和的家庭往往內(nèi)里暗流涌動?!?/strong>
03
學會表達情緒,讓家人走得更近
中國家庭面對情緒通常有三把斧。
第一,否認。
一個孩子看見媽媽在哭,很自然地問媽媽,你怎么了?
媽媽習慣性地把眼淚一抹,對孩子說,“媽媽沒事,是沙子迷了眼睛,媽媽給你做飯去?!?/strong>
第二,壓抑。
一個被媽媽偷看日子的孩子,憤怒的指責媽媽“窺探自己的隱私”。
這個時候,爸爸對他說:“你怎么跟媽媽說話呢,沒大沒小,你是我們生的,看看你的日記怎么了?!?/strong>
第三,過度承擔。
一個家里的壞消息,孩子總是最后一個知道的。
習慣了被否認、被壓抑和過度保護。長大以后的孩子,要么選擇繼續(xù)把情緒埋在更深處,很難真的在家庭中,打開心扉。要么選擇在某一刻,情緒被積壓到極點,然后瞬間爆發(fā)。
所以,看完《小婦人》,我最大的感慨、最多的羨慕,就是她們之間平等的關(guān)系,和不受拘束的表達情緒的自由。
憤怒、悲傷,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
一個家庭里,也不會只有其樂融融的快樂。學會表達情緒,學會及時化解彼此小的情緒,不僅不會損害家庭關(guān)系,反而因為這種坦率,這種共同面對的勇氣,讓一家人走得更近。
這正是,許許多多的中國家庭,應(yīng)該向《小婦人》這部電影學習的。
———— e n d ————
預(yù)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chuàng)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nèi)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yù)約
微信預(yù)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yù)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lián)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