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上下篇,此為下篇,可進入主頁查看上篇,謝謝!
對于如何處置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的態度是明確的,“誰家無忠臣?”,意思就是要收復文天祥,為元所用,所以,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大都。
02 一波又一波的勸降者
文天祥于同年十月一日抵達大都,開啟了他長達三年零兩個月的囚禁生活,那么在這三年多當中,元人開啟了對文天祥一波又一波的勸降。
第一個來人是留夢炎,就是那個棄官外逃的官員,后來投降了元朝,其出身、職位與文天祥相同,都是狀元、宰相。
留夢炎一進門,文天祥就認出了他,頓時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留夢炎,說他貴了天子門生,位極人臣,大宋如此待你,你卻做了反賊,如今三尺童子都在罵你,你居然還有臉來見我!你還有廉恥嗎?
留夢炎早知會如此,趕緊趁機下臺,說,我不是人,我沒廉恥,然后就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個來人是退位的趙?,他投降后,也被押解至元大都,被削去帝號,封為瀛國公。元人派他來的目的有二:一是想以君臣之義來打動文天祥,二是你文天祥不是愛罵人嗎?讓你的舊主來,看你怎么罵?
結果文天祥表現得很得體,趙?來到,請他上座,自己則面北而跪,連說圣駕請回。此時趙?也不過才9歲,哪里懂什么勸降,聽他這么一說,自己也就走了。
第三位來者是阿合馬,此人是花剌子模人,出身商人世家,天生一張利嘴,頗得忽必烈的賞識和信任。他罵南朝君臣都是些窩囊,見了文天祥就像老鼠見了貓,難怪你們會亡國。
于是,他決定親自出馬會會文天祥,他打算剛柔并濟,說服文天祥,并命人把文天祥請到他面前。
文天祥來了之后,作了個揖,然后就坐下了。阿合馬便問:“知道我是誰嗎?”
文天祥輕蔑地說:“聽說是宰相”。
阿:既然知道,為何不跪?
文:南宰相見北宰相,怎么能跪?
阿合馬聽他還自稱宰相,便奚落他:“那你為什么到這里來了?”
文天祥則說:“如果南朝早日用我為相,北方人就到不了南方,南方人也不會到北方來。”
阿合馬實在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就以死來威脅他,不料文天祥卻對此淡然一笑,充滿嘲諷和輕視,最后阿合馬也沒趣地走了。
既然勸降不成,軟的不吃,那就來硬的,元人不再優待他,而是把他捆綁起來押到一間土牢里囚禁,戴著木枷,頸上系上鐵鏈,睡在土炕上,虱子多到捉不完,飯食和獄卒更是一言難盡。
文天祥到大都原本是求速死的,結果發現死也沒那么容易,但好在一切苦難都憑借一顆赤誠之心忍了下來。
十一月初九,元人再次提審文天祥,這次陣仗搞得很大,孛羅丞相將文天祥召到樞密院,大堂兩邊刀槍林立,元政府的主要官吏也都來了,試圖營造一種殺氣騰騰的氛圍,以此震懾文天祥。
文天祥入大堂后,通事大喝讓他下跪,文天祥一動不動,差役蜂擁上來按壓文天祥,他就勢坐在了地上。
雙方又是一頓唇槍舌劍,孛羅一點便宜也沒占到。
之后元人打算用長期監禁來消磨文天祥的意志,他的牢房寬八尺,深三丈二,看著寬敞,但沒有窗,白天也是陰森森的。
文天祥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冬季滿屋冰霜,這對于生長于江南的文天祥來說,真是一大痛苦。夏天又熱又悶,特別是在下大雨時,牢房積水很嚴重,老鼠都溺死于水中,文天祥呼叫獄卒,但無人理會,他只好在雨中獨坐至天明。
雨過天晴后,獄卒又開溝放水,地上又是一片泥濘,后來他們用垃圾將室內填高,這樣水倒是進不來了,卻惡臭漫天。
文天祥統計過牢房內的惡味,總共七種,有土氣、水氣、日氣、米氣、火氣、穢氣和人氣,而他在這樣的環境中一關就是兩年。
在此期間,他不但身體沒垮,而且還是意志堅定,靠著一身正氣寫出了氣壯山河的《正氣歌》。
但元人還是不死心,一天,文天祥在獄中收到一封女兒柳娘的來信,三年多杳無音訊,原來夫人和兩個女兒也都到了大都,在宮里為奴。
文天祥心如刀割,“人誰無骨肉,恨與海俱深”,手捧書信,淚如雨下,他知道只要他投降,不僅可以骨肉團聚,家人就可以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此后,他給妹妹回了一封信,信中傾訴了此事,如開篇所寫,文天祥又一次拒絕了投降。
文天祥的弟弟當時已投降了元軍,他也曾被派來勸降,二人沒有多言,弟弟拿出元朝寶鈔四百貫留給哥哥,而文天祥則說:“此逆物也,我不受”,弟弟收起流著淚走了。
1282年八月,忽必烈回到了大都,他聽了群臣的匯報后,更加器重文天祥,下令改善他的待遇,同時表示他一旦投降必給予高官顯位。
后來一些漢官商議保釋文天祥,想讓他出家當道士,這樣既可以保命,也可讓元朝免去殺忠臣的惡名。
但劉夢炎擔心文天祥再出岔子,他們這些人也脫不了干系,最后也不了了之。
最后忽必烈親自召見了文天祥,他面對忽必烈仍舊只作揖而不下跪。忽必烈問他:“你在這里有三年了吧,宋朝滅亡也有三年了,為父守孝也不過三年,你的忠心天日可鑒,你如能夠稱此忠心改事我朝,朕可命你在中書小有一坐處。”
文天祥說,他是大宋狀元宰相,國亡與亡,只求速死,不當久生。
不當宰相,就當樞密。
不當!
你想怎樣?
死!
一陣沉默后,忽必烈拍案而起,說:“好男子,朕成全你。”
十二月初九,大都的柴市人山人海,民眾流著淚為這位民族英雄送行,監斬官怕有變,一面嚴加戒備,一面向民眾解釋,說文丞相是南朝忠臣,皇帝讓他做宰相,他不做,所以現在遂他所愿,賜他一死。
文天祥則神態安詳,毫無懼色。
最后,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什么話說?
文天祥問,哪邊是南方?
文天祥撲倒在地,向故國方向致以最高的敬禮,他想起了死去的親人,犧牲的戰友,一時間崇高之感油然而生。
監斬官仍不入過最后機會,還在說,回奏就可免死。
文天祥說,沒有,之后從容就義,終年47歲。
在他死后,人們在他遺體的衣帶間發現了一篇遺書:
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傾被執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其贊曰“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 惟其義盡 ,所以仁至。 讀圣賢書,所學何事? 而今而后,庶幾無愧。”宋丞相文天祥絕筆。
1283年,他的靈柩被運回故鄉,戰友作祭文緬懷他,說“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這個評價,文天祥當之無愧。
03 那么元人為何苦心積慮想讓文天祥投降呢?
文天祥一心求死,是為大宋忠誠,而元人一心想要文天祥投降,又是出于什么心態呢?
原因有三:
其一,元人想采用漢法,以儒治國,文天祥是狀元,是宰相,深通儒家之道 ,自然受到元人的尊敬。
其二,以文天祥的聲望和地位,他一旦投降,十分有利于安撫不太穩定的東南地區;
其三,文天祥的表現讓元人敬佩,對于忠臣,他們也不愿擔誅殺忠臣的罪名,而要想不殺他,就是要他投降。
盡管朝代更新是歷史大勢,但文天祥忠于國家的信念卻是中華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