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開播即登上熱搜,
劉亦菲這邊最受爭議的依然是演技,她的演技被睿評是“多動癥患者”,喜歡到處摳摳,抬一下頭再說話,小動作很多,演戲入不了戲,很多鏡頭感覺她都是在演自己,太刻意了,和《夢華錄》里面的“趙盼兒”如出一轍,粉絲美名其曰這是“生活化演技”,不過真仔細分析的話,她部分戲份挺尬挺油膩的,像是女版楊洋。
然后就是和劇情幾乎一樣的,又被扒了一波她的美國國籍和出道史。
劇情方面,說白了還是“高級瑪麗蘇”那一套,披著大女主的皮,玩男凝視角、迎合男人,以得到男人的愛為人生至高殊榮那一套。原著是女主最后是嫁給了一個60歲老頭的,電視劇版有改編,可這也注定了《玫瑰的故事》的“嬌妻”內核和媚男屬性。
尤其現在劇方和劉亦菲的營銷團隊也是瘋狂撒錢營銷,各種炒作“嬌妻”詞條、顏值通稿,踩著所有人出風頭。
還有諸如,劉亦菲拍《玫瑰的故事》是逐幀p臉的,劇方為此多掏了近七位數的p圖經費,但還是有漏洞,穿裙子的鏡頭給到后背時,會發現劉亦菲的裙子又拉不上了。
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一邊立健康美,一邊又要讓別人使勁往白幼瘦方面P。簡直就是又當又立的典型。
同樣被扒皮的還有,《玫瑰的故事》制作成本很高,大頭在演員的片酬這塊,男主演里片酬最高的是霍建華,最低的林一都有900w。
《玫瑰的故事》里,如果一味地代入女主角劉亦菲的人生經歷,那多半就無法直視娛樂圈的男男女女,可是如果又總喜歡代入作者亦舒或是同時期有名的瓊瑤愛情小說的設定,單單看女主角,男性視角下,總覺得女性是物化的,尤其是太漂亮的女人,如果沒有腦子,那就是天生的尤物;男性視角下,女性又是時時處處要和同時代的男性享有同樣的自尊、自愛以及馬斯洛層次論中更高層次的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討論《玫瑰的故事》,從兩個角度來看,如果跟著原著中第一人稱的敘述,就很容易被作者亦舒代入她設定的女性自我實現的價值觀和世界里,所以劇中黃亦玫才會說出,“誰說只有男的能占女的便宜啊,是我占的他便宜,而且還沒占夠呢。”
所以,當你繞過了這些男性視角的敘事軌跡,才會發現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不是要寫一個不接地氣的瑪麗蘇萬人迷故事,而是要用辛辣的筆觸戳穿男人的真面目。
現實的世界里,美女半老徐娘,若沒點腦子,生活一樣凄凄慘慘戚戚。
曾經的70后80后如今長大后,回頭再看,已經不適合看亦舒和瓊瑤寫的愛情小說,甚至放在現代都是落伍的,所以《我的前半生》改編成電視劇后才會被詬病罵得狗血淋頭,而《玫瑰的故事》也可以改成《愛情中的男女誰更占便宜》了。
當愛情在當代變成奢侈品的時候,再看亦舒筆下相信愛情以及為美麗容貌吸引而為愛癡狂的男人們,就會覺得很搞笑,甚至荒唐。
現代觀眾之所以討厭瑪麗蘇,不是因為瑪麗蘇無腦,而是因為愛情已經變得太廉價了,又變得太奢侈了。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
其實愛情也是。
為什么劉亦菲的萬人迷越看越覺得瘋癲?
其實,沒有人想看女人是因為被男人傷害過,方才覺醒為大女人,搞事業搞錢的。更沒有人想看到《不夠善良的我們》中的簡慶芬因愛最后回歸家庭。
如果所以如黃亦玫一樣的漂亮女子的經歷和結局都歸為原生家庭的話,那多半都有一個支離破碎的單親家庭,小時候缺失的愛與溫暖,就需要長大后用一個又一個稍微給她一點愛與溫暖就可以捕獲她芳心,甚至和她同床異夢的男人走過一段戀情,所以才會有一個接一個“玫瑰的故事”。
很多網友看過《玫瑰的故事》后急呼,放過薅亦舒羊毛,搞點真正的女性職場劇吧。一個女人,她的歸宿不是家庭和愛情,是健康與才能,一個人終究可以信賴的,是她自己,她的身體是港灣,她的才能是帆船,她,就是她自己的碼頭。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羿云天說(ID:yiyuntianshu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