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戰爭和特工題材情有獨鐘,電影“伯恩三部曲”更是愛得不行,后來看原著《伯恩的身份》(點擊藍字可跳轉)才發現出入很大。于是繼續找這個作者羅伯特?陸德倫的書來看,就像喜歡某個導演或演員會不斷找他們的片子來看。
羅伯特?陸德倫在成為職業作家之前,曾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做過戲劇演員和制作人,其豐富的戲劇經驗對于他日后的創作幫助極大。他的小說稱霸暢銷排行榜三十多年,始終是驚悚小說的代名詞。
他的小說背景從“二戰”、“冷戰”到當代,擅長描寫暗潮洶涌的國際政治勢力、出生入死的情報人員、出神入化的間諜行動,主人公往往絕處逢生又帶有真實特工的影子,其嚴謹扎實的資料考據備受稱道。
▲ 羅伯特?陸德倫 Robert Ludlum(1927-2001)。
《龍爭虎斗》(The matarese circle,也有譯成《莫達萊茲殺手團》、《幕后黑手》等)于1979年出版,情節設定頗有巧思:美國和蘇聯兩個頂級特工各為其主、互為死敵,都發誓一定要親手血刃對方。他們各自為情報機構賣命二十多年后,卻同時蒙受不白之冤,被各路勢力追殺。為了阻止更可怕、更兇險的大陰謀,他們最終聯手,一路追查幕后黑手,化解可能引發全球動蕩的更大危機。
美蘇爭霸的冷戰背景現在看來頗遙遠了,但無礙小說情節之引人入勝。極強的故事性和直接利落的文字讓人看得大呼過癮,難怪譯者把小說名字譯為《龍爭虎斗》,大有以前看武俠小說的暢快淋漓。
《龍爭虎斗》很適合改編成電影,當時盛傳湯姆?克魯斯與丹澤?華盛頓首次聯袂出演“雙特工”,曾被視為2010年最受期待的好萊塢驚悚動作巨片,后來好像因為資金不足而不了了之(也有說計劃在2027年上映)。
“有人栽贓”
小說開局就很抓人。
美國布萊克伯恩將軍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最佳人選,他突然被暗殺,這是精心安排、組織良好的刺殺,執行非常到位,CIA局長分析是俄國特工所為。
我們回溯了過去十五年的資料,將昨晚獲得的所有情況匯入電腦。我們交叉分析了行動手法、場所選擇、脫身方式、時機掌握和團隊配合;用偵查所得的線索同過去十五年內已知的克格勃暗殺事件進行對比。最后篩選出三個候選人。全都是蘇聯情報機構中最神出鬼沒、功勛卓著的殺手。當然了,三個人均隱藏在普通人的身份下行事。名字是按照專業程度排列的。
排名第一就是外號“大毒蛇”的蘇聯特工瓦西里?塔萊涅科夫(下文簡稱瓦西里)。
國務卿認為這是局長臆測,可能導致沖突。正在爭論之時,蘇聯總書記致電美國總統,直說“中央情報局弄出了三個名字……我敢替他們打包票。他們是負責任的人,其行動完全由其上級掌握。”
蘇聯總書記為何打這個電話呢?
這年頭秘密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這是好事,權衡再三,我覺得必須與您取得聯系。總統先生,這件事我們并未插手。
一個星期后,俄國著名科學家尤里耶維奇慘死,刺客擁有高超技能,是美國CIA的專業手段,蘇聯分析后篩選出四個殺手名單,排名第一是布朗頓?艾倫?斯科菲爾德(下文簡稱布雷)。
同樣,美國總統也及時致電蘇聯總書記,準確說出蘇聯懷疑的四個名字,直言“有人栽贓”。
故事開局很漂亮,一來顯示兩個大國之間“秘密越來越少”;二來引出了兩個頂級特工:蘇聯特工瓦西里,美國特工布雷。
從死敵到聯手
瓦西里和布雷的個人恩怨怎么來的?
21年前,瓦西里在東柏林實地演練,和一個德國女孩同居。這個女孩在讀大學,狂熱擁護馬克思主義,在一次游行抗議時進入了西柏林,被美國占領軍虐殺了。
瓦西里把慘死的女孩埋在記憶深處,從此徹底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成了眾人贊嘆不絕的最優秀的特工。
他見識過敵人的殘忍,他的靈魂被玷污了。敵人擁有無法想象的力量、無法比擬的財富,因此他必須在敵人無法用金錢購買的方面超過他們。你必須學會如敵人那樣思考,然后才能在思考上勝過敵人。瓦西里很清楚這一點,他成了策略和反制的專家,能夠制作出不循常例、出乎意料的陷阱。可以在陽光燦爛、摩肩接踵的街頭以最震懾的方式殺人。
為了復仇,瓦西里把布雷的妻子綁架過檢查站處決;三年后,布雷殺了瓦西里的弟弟。他們都放出風聲,此仇不共戴天,一定要親手殺掉對方。
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他們都四十多歲了,因各種原因被組織冷落,他們都心灰意冷,想過“退出江湖”。
一天,瓦西里的導師克魯普斯基(老克格勃,是聲名狼藉的殺滅小組“毀滅者”余下的最后一人)被暗殺,臨死前告訴瓦西里,他是被“莫達萊茲”派出的殺手殺害。
“莫達萊茲”是神秘組織,各國政府都雇傭過他們用來除掉不希望看見的人。“二戰”后,莫達萊茲休眠了,最近又重新出現。克魯普斯基查到,莫達萊茲已經滲透到政府最有權力的圈子,制定了時間表,要讓兩個超級大國鬧得不可開交,趁機奪取成果。
為了拯救世界,克魯普斯基叮囑瓦西里必須找到布雷,聯手摧毀莫達萊茲。
瓦西里找克里姆林宮的四位權傾一時的高層談話,一個不知內情;兩個嘴里說不知道,但眼神和顫抖的聲音卻出賣了他們;最后一個是九十六歲的老人,他說能離莫達萊茲多遠就多遠。
世界各處那些大權在握的人都拜倒在莫達萊茲的手腕之下。誰不想方便快捷地處理掉政敵和絆腳石?更何況莫達萊茲還有絕不動搖的保證條款:交給他們的事情決計不會追查到委托者身上。協議通過四五方中轉簽訂,用空頭交易方式交割,經手人誰也不知道他們在買賣什么。
瓦西里得到的線索很少,只知道莫達萊茲評議會是由科西嘉狂人紀堯姆?德?莫達萊茲一手創建。
拜訪了四位高層后,瓦西里上了黑名單,內線告訴他只剩三四天潛逃。但全面通緝令的下達比瓦西里想象要快得多,蘇聯說瓦西里叛國,“要各級組織全力緝拿,無需羈押,無需詢問,就地正法,不得拖延。”
▲ 克格勃總部。
再來說布雷。
二十六年前,羅伯特?溫斯羅普成立“領事行動部”,招募在哈佛讀政治的布雷。布雷本來把領事行動部作為跳板,志向是做外交官。但妻子的慘死改變了他,他徹底轉變為一個冷血職業殺手。
布雷能力卓越,但做事方式有我行我素的一面。在一次處理雙重間諜的任務時,布雷發現事有蹊蹺,他想放走這個雙重間諜再去查清楚,沒想到被手下的人按計劃殺掉了。手下向上匯報了布雷的“反常情況”,國務院官員調查后,向“領事行動部”主管建議讓布雷退休。
現任“領事行動部”主管康頓詢問溫斯羅普意見,如果中止布雷的職務,他會不會安心接受?布雷是此行的頂尖專家,是美國情報界不可或缺的人物,知道太多東西了。溫斯羅普說布雷絕不投敵叛國,沒必要用那些“處置方式”。
順便說一句,你們的做事風格我屢有耳聞,總是聽得我膽戰心驚。你們把風聲放出去,通知布拉格、柏林、馬賽,說某某人不再為我們服務了,他已經離任、解職。然而,他卻不怎么安生,成天喝酒。難說哪天不會揭出聯絡人的名字,讓整個網絡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總而言之,流言四起:諸位的生命危在旦夕。接下來,就有某某人——也許單槍匹馬,也許三五成群——坐上飛機,從布拉格、柏林、馬賽飛來。他們紛紛潛入華盛頓,目的只有一個:讓那個離任解職的朋友永遠沉默下去。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而美國情報界——始終置身事外——更是呼吸暢快得不得了。沒錯,康頓先生,這種行為讓我心寒。
康頓召回布雷,通知他中止職務,建議他去度假享福。此時,布雷工作二十二年,才四十六歲,忽然全都結束了。
瓦西里得知布雷被解職,他急切想聯系這個最憎恨的人,希望選擇中立地點會面。布雷殺死了信使,引起了蘇聯的注意。
站在死亡邊緣,這感覺很奇怪。兩個互相憎恨的死敵同時被莫達萊茲選中,成為它的第一批誘餌和棋子,成為克魯普斯基口中所謂的“幌子”。然而,兩者之中只有一人知曉實情,另外一人仍被蒙在鼓里。那人關心的只是揭開舊傷疤,希望的只是至死方休的血戰。
事情的發展更加激烈復雜了:蘇聯和美國的高層接觸,認為必須制止布雷和瓦西里接觸,他們同時退休,都想殺死對方,而且他們各地都有關系以及肯為他們效力的人,會制造出緊張氣氛,兩國都無法容忍。
康頓和蘇聯聯系,拿到布雷和瓦西里可能接觸的小旅館地址,從布拉格、馬賽、阿姆斯特丹派出三個殺手去干掉布雷。
瓦西里一方面盡力拯救死敵布雷的生命,一方面又要防止被布雷殺死,一幕幕對決寫得驚心動魄。
他們終于殺出一條血路,從兩國的追殺中逃了出來。瓦西里告訴布雷莫達萊茲的事情,顯然莫達萊茲要他們的命,于是捏造理由、借刀殺人,誘騙情報機構追殺他們。
拯救世界吧
“拯救世界”本來就是好萊塢拍爛的橋段,但在小說里卻有幾分熱血沸騰感:兩個絕頂高手本來斗得你死我活,卻為了對抗一個更邪惡的組織而克服彼此恩怨、聯手打“大Boss”,他們從戒備、試探到惺惺相惜,最終成為生死之交。
布雷和瓦西里在多年的一線工作中積累了很多經驗,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只要肯花錢,到處都能買得到假證件;至于能提供隱藏、交通、偽裝和武器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基本需求僅有兩條:假身份和錢。
職業生涯給了他們足夠的假身份和錢,錢多數來自小金庫。
想必也因為不滿官僚總是慢一拍的撥款而自行建立了小金庫。他這個級別的專業人員都有自己的資金來源。虛報公賬,挪用款項,把錢存進更值得信賴的地方。目的不是貪污——靠這些錢發不了財——而僅僅是生存需求。出外勤任務的人倒霉一兩次之后總能學到財務安全的重要性。
假身份需要配合“演戲”,布雷和瓦西里都是行家里手。
譬如,瓦西里裝作老小提琴音樂家上了飛機,他只挑染了幾縷白發,沒有使用任何化妝品。
他從多年前就知道在呈現老態和病弱模樣這件事情上,適當控制面部肌肉和體態特征遠比搽粉和使用液體塑料有效。其中的訣竅是這樣的:通過不尋常的力量迫使肌肉就位,然后盡量自然地舉手投足,用意志力克制不適感。所得到的表情恰好同上了年紀的人不甘衰老和病痛折磨的樣子極為神似。
特工做很多見不得光的事情,手沾了很多獻血,他們都相信直覺,直覺能保命。
外勤特工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雖說他或許尚未犯罪,但罪犯這個身份已經無法擺脫了。因此,只要有個風吹草動,他就會在任何事情發生之前想盡辦法保護自己,這是外勤特工的第二天性。
瓦西里和布雷用盡方法去追查莫達萊茲,也被各路勢力追殺。
故事包含諜戰、反恐、歷史懸疑、政治揭黑等等,篇幅很長卻不拖沓,情節步步推進、漸入佳境,就像看電影,作者仿佛知道哪個點你會感興趣,哪里應該干脆利落收尾進入下一個階段。
▲ 科西嘉島。
他們去源頭科西嘉島尋找線索,被全島山民追殺,島上的山民寧死也不肯泄露半點內情。
他們拿到1911年莫達萊茲評議會的四位創始人名單(創建人莫達萊茲死了),全是中流砥柱、社會翹楚,分別是:
羅馬的阿爾貝特?斯科齊伯爵,是顯赫貴族。
蘇聯圣彼得堡的安德烈?沃羅申大公,家族產業后來被政府沒收。他們利用革命時期的混亂制造家族死亡記錄,從而銷聲匿跡。
倫敦的約翰?韋弗利爵士,其后代戴維?韋弗利是英國外交大臣。
美國的約書亞?阿普爾頓先生,其后代約書亞?阿普爾頓四世是美國馬塞諸塞州參議員,是明年美國總統的大熱人選。
在追查過程,瓦西里和布雷各出奇謀。
瓦西里發現,凡是和他接觸的人都被除掉,顯然莫達萊茲監視了所有可能會和他接觸的人,情報工作非常到位。
瓦西里試圖生擒一兩個殺手,但全都失敗了,殺手落于下風會毫不猶豫舍棄生命,咬掉口中安置的氰化鉀膠囊。每個殺手靠近胸口正中位置都有一個看似胎記的圓圈,這是莫達萊茲圓環,代表他們是莫達萊茲的士兵,忠實執行莫達萊茲的殺戮命令。
布雷分析,顯然莫達萊茲詳細查閱了他們的檔案,每個暗樁、每個老朋友、每個老師或情人,他們都一清二楚。殺手情愿自殺也不肯被活捉,他們都是精英戰士,專門去熱點地區處理復雜事情。
毫無疑問,結局是莫達萊茲被端掉了,這是什么組織呢?
科西嘉島的領主大人紀堯姆?德?莫達萊茲創立了“莫達萊茲評議會”,留下巨額財富作為“事業”的啟動資金,他要讓各處的政府陷入混亂。
他們深深相信其領導人的瘋狂理論:推動人類世界前進的是持續不斷的權力突然更迭。震驚和突如其來的死亡是歷史演進的核心價值。必須有人提供手段。各國政府都愿意花錢進行政治謀殺,如果手法極度干凈利落,無法通過案件追溯出雇傭者的身份,那么,刺客集團就將成為擁有無與倫比之財富和影響力的全球性資源。
后來,“牧羊少年”作為莫達萊茲的掌權人,逐漸偏離創立人的理念:領主大人只想摧毀政府的腐敗分子,用刺殺挑起各處的政治紛爭;而牧羊少年認為用跨國公司來替代政府,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不存在第二條出路”。追隨者也堅信莫達萊茲能改變世界,他們狂熱為“牧羊少年”賣命。
說句題外話,陸德倫善于從各式各樣的陰謀論中汲取靈感。譬如小說里面的“評議會”,現實中有個成立于1973年的私人組織“三邊評議會”,由時任美國外交關系協會的會長大衛?洛克菲勒發起,以推動美、歐、日三者更為緊密的政治經濟合作,后被陰謀論者指責為意圖建立一個統管世界的全球政府。這個“三邊評議會”在小說發表數年后才為公眾所知。
陸德倫的作品都有繁復精湛的布局、跌宕起伏的情節,他開創了“小人物遇上大陰謀”的故事架構,深諳如何突出小說的戲劇性和可讀性,這也是為何他的小說一再搬上大銀幕并賣座的原因。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