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叫蘇吊蛋,生于1929年,大概是因為太過于吊兒郎當,調皮搗蛋,才取了如此一個風趣幽默的名字。
中國老一輩人講,名字取的越隨意,這人就越好養活,雖然說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但這話放在蘇吊蛋身上,還就真有那么幾分的應驗。
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都還算不上是個老炮手,僅僅只是訓練過幾次,在戰況緊急的情況下,他都不顧自身安危,跳上炮車,一頓行云流水的操作,還真別說,美軍那坦克還真炸開了花。
也因為這件英勇事跡,大家都叫蘇吊蛋為“打坦克英雄”,還立下了二等功。
1951年,毛主席特意接見這些抗美援朝英雄兒女們的:“聽說你是那個打坦克的英雄啊,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支隊伍”
“報告主席,我叫蘇吊蛋,志愿軍炮兵第三十一師四零一團一連排長,報告完畢”
毛主席愣一下,哈哈大笑了起來:“看來你小時候這沒少惹禍啊,不過倒是培養的你很有膽量,有勇氣,我給你改個名字把”
在毛主席的建議下,給蘇吊蛋改了一個聽起來更有深遠意義的名字。
這位“打坦克的英雄”毛主席給改了什么名字呢?后來他的人生有什么改變?
參加抗美援朝,之前已經立一等功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無數中華兒女便踏上了到異國戰斗的兇險之路。
蘇吊蛋參加抗美援朝那年,還只有21歲。
年紀雖然不大,但已經是一名老資歷的戰士了,1945年就已經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剛剛加入革命隊伍的蘇吊蛋,憑借一股子機靈勁兒,就立下了一等功。
那時,蘇吊蛋得知了一條日軍要攻打太原縣城南郊的消息,情報十分緊急,務必在最短時間送到指揮所。
情報成功送到了,總部迅速展開了戰略部署,天羅地網,就等敵人上鉤了,當日軍發現走了我軍埋伏圈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為時過晚。
上演了一出“關門打狗”的戲碼,在這場戰斗中,蘇吊蛋功不可沒,雖然自己還沒有學會槍支彈藥的使用,就憑著小時伙調皮搗蛋玩的一手好彈弓,就直接擊斃了2個日軍。
由于他及時送出了情報,我軍沒有遭受過多損失,蘇吊蛋也因此得到了上級的表彰,作為第一次參加戰斗,就立下了軍功的小戰士,在部隊里人人稱贊。
年紀不大,但革命思想覺悟很高,多次在危難時刻,蘇吊蛋都勇敢的站在最前面。
抗日戰爭中是這樣,解放戰爭中他也是如此。
1948年,冶峪阻擊戰中,蘇吊蛋所在的隊伍與敵人的軍隊人數相差甚多,可沒有一個戰士是退縮的,全都寫下了遺書,做好為了犧牲的準備。
當戰友問到蘇吊蛋為何不寫遺書的時候,他笑了笑,說道:“我沒家人了”。
原來蘇吊蛋的命運并不平坦,家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能力也有限,常年的吃不飽,穿不暖,兄弟姐妹也都在戰亂年代餓死的餓死,凍死的凍死。
就連自己的父母也在別人家做長工的時候時,遭遇不幸。
是姐姐和姐夫,在艱難的情況下,收留了他,也正是因為受到姐夫的影響,因為姐夫是一名地下黨員,追隨著姐夫的腳步,蘇吊蛋才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對蘇吊蛋來說,自己早就已經一無所有,在戰場上也了無牽掛,或許這也是他在戰場上永遠都能有視死如歸的勇氣的原因。
這次的阻擊戰也是一樣,看著戰友一個個的倒了下去,蘇吊蛋更加的勇猛,完全的抵抗著敵軍的進攻。
最后只靠幾個人拼死,才撐到了援軍到來,取得了這場阻擊戰的勝利。
這次戰斗中,蘇吊蛋被立了一等功,此時他還不到二十歲,卻已經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定的解放軍戰士。
踏上抗美援朝戰場,再立奇功
1951年,得知蘇吊蛋曾經立功的經歷,在朝鮮戰場上,任命他為炮兵長。
炮兵對他來說,又算是一個新領域,還沒來得及全面掌握開炮的各種要領,就面臨這緊急戰斗。
7月27日,按照情報,是一場阻擊戰,只需要守住陣地就可以了,結果情報有誤,是美軍的坦克部隊緩緩開了過來。
轟隆隆的十幾輛的坦克開了過來,這其實血肉之軀能擋住的,機槍更是打不動,只能是靠大炮了。
蘇吊蛋觀察了許久,與指揮部取得了聯系,通過把前線戰況匯報給總部,總部指揮開炮方向就可以了。
可天公不作美的是,總指揮部也正在遭受敵人的攻擊,信號斷了,瞬間失去了聯系。
沒有了領導們的指揮,眼前敵人的坦克越來越近了,再不炸就沒機會炸了。
千鈞一發之際,蘇吊蛋決定,“炸”,作為炮兵長,他當機立斷:“我是炮兵長,炮我來開,是死是活就這一哆嗦了”
說完一個大跨步,來到了炮位前面,面對敵軍不斷的轟炸,蘇吊蛋盡量讓自己冷靜下來,回憶著近幾次學習的要領,有條不紊的,把炸彈放進去,反射,開炮,一連五炮,蘇吊蛋竟然全打中。
戰士們都驚呆了,眼看著追上來的坦克一個個的被炸開,后面的坦克也不敢在向前,倉皇逃竄了。
事后,懷著忐忑的心情,本以為自己擅作主張就開跑了,會遭到上級領導的指責,不料得到了大力的表揚。
在這場戰斗中,蘇吊蛋再次立了一個二等功。
隱藏鋒芒,成了普通工人
1953年的表彰大會上,當毛主席提出要給他改個名字的時候,蘇吊蛋受寵若驚,趕忙應下了。
毛主席思索了片刻說道:“以后你就叫蘇兆丹吧,希望你能永遠像現在這樣,一片赤誠”
從那以后,蘇吊蛋有了新的名字,還是毛主席親自給取的名字,蘇兆丹。
抗美援朝戰爭徹底結束之后,蘇兆丹也被安排在了太原狄村的一家工廠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即便是在工人崗位上,蘇兆丹也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時刻不會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人,現在正是國家剛剛成立,要面臨經濟建設的時候,自己也不應該忘記自己為國家做貢獻的使命。
在工廠里,他從來沒有提過自己曾經打仗的經歷,更沒有提起過自己立功的事跡,他把這一切都藏在了心里,只想踏踏實實的,做一名勤勤懇懇的工作,爭取多為國家出一份力。
自己懷著這份赤誠,卻在工作中,因為揭露不公正的事情,遭到了排擠。
對于不公正的事情,蘇兆丹絕對不能忍,依然是用他那可赤子之心,揭露了事情真相。
不幸的是,在下班的途中,便遭到了幾個人的毆打,面對這樣的委屈,蘇兆丹依然沒有拿出自己當年的功績,沒有用自己立功的獎章來解決這一切。
直到1978年,當地組織尋找當年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老志愿軍,這位戰友想起了當年那個炸坦克的英雄,這才找到了蘇兆丹。
第二年,蘇兆丹來到了當年從軍的部隊,一時間當年訓練,打仗,和戰友們并肩作戰的場景浮現在腦海中。
再放眼當下,已經是和平年代,他想到了那些犧牲了的戰友,為能看到今天的新中國,不禁潸然淚下。
從那之后,蘇兆丹又被安排在了耐火材料廠工作,不管在任何崗位,他始終記得毛主席給自己取名在的含義,永遠要懷著赤誠的心。
在工廠里的工人們都知道他的英雄事跡之后,他拒絕了所有的優厚待遇,所有的特殊對待他都一一拒絕。
1992年,已經年過六十的蘇兆丹,從工廠退休了,退休后的他依然是回到了自己的小家,過上了樸素的生活。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迎來了朝鮮戰爭勝利的五十周年紀念,因為一場“找英雄,頌英雄”的公益活動,蘇兆丹的事跡,在全國范圍公開了來。
“打坦克的英雄”這個稱號,蘇兆丹已經很多年沒有聽到了,每當聽到這六個字,蘇兆丹的眼前,對于打坦克那天的記憶,依然清晰。
政府得知蘇兆丹生活十分清貧,住房也十分的簡陋,提出給他修建房子的時候,蘇兆丹還是拒絕了。
“我這從小沒爹沒娘,沒人養的命,是黨和國家收下了我,養育了我,我又在那么殘酷的戰爭中幸存了下來,比起我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們,我實在是太幸運了,我本就一無所有,我得到的已經夠多了”。
蘇兆丹,或許于千百萬上陣殺敵的戰士們中,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可他也是萬萬千千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跡,把普通的人生,走出了不平凡的軌跡。
不光是蘇兆丹,他只是眾多普通“小人物”做“大事跡”的故事中的一個縮影,正是因為這些人不畏生死,為守護黨和民,奮不顧身。
只是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他們選擇做一名無名英雄,但若有一天,國家再次需要他,一定是“若有戰,召必回”!
哪怕青絲已成白發,可鬢微霜,又何妨!穿起那錦帽貂裘,依然可千騎卷平崗!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