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剛剛過去的五月,是整個車圈“震動”的五月。
比亞迪在五月末發布了一款可謂是“顛覆”技術的新能源車,用“重大突破”來形容都不為過。
- 其一,秦L首次將B級車的級車,拉到了十萬元以下。
- 其二,秦L作為新能源車,油耗低配置高,最低可以做到2開頭油耗。
- 其三,秦L的出現,意味著滿油滿電跑2000㎞綜合續航不再是夢。
此車一出,不說橫掃整個車圈也差不多太多。
多年來比亞迪積攢的口碑,加上眾多車評人和媒體的測試,讓這款車一面世就直接沖上了熱搜。
原本以為,秦L的出現,可以像當年秦國一樣,掃六合,也就是合資車6遍。
但最終,秦L大火,讓一些車企“慌了神”,也讓一些“高知”對其開了火。
先來說一說車企的事。
秦L走紅后,訂單可謂是接到“手軟”,比亞迪對外宣稱是太好公布訂單數量,因為太過“龐大”。
比亞迪目前每個月的銷量幾乎在30萬+ 以上,好的時候會超過40萬,這樣龐大的銷量,面對秦L訂單時都不敢公布,那么真實銷量到底是多少確實讓人不敢想。
而此舉,也讓許多車企對于比亞迪的抵觸加深,認為比亞迪“卷”,也認為比亞迪許多配置,很低很低。
一些車企,也在此時開始公開對比亞迪持反對態度,比亞迪公關經理李云飛也公開回應,因為車企經營就想打牌,這把牌不好,可以不打,等下下把打。
只是這樣的回應,仍然讓許多車企抵制,潛意識就是希望比亞迪“漲價”。
再來說一說“高知”。
高知,懂得多學習多,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利用知識來做壞事,那么影響確實挺大的。
幾年前,太原曾發生過一起出租車司機猝死在車里的新聞,當時這件事鬧得可謂是沸沸揚揚,因為那時候新能源車剛有一點走紅的趨勢,而出租車駕駛的就是比亞迪汽車。
當時的“高知”,世界新汽車技術合作生態協會理事長,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主席,軒轅之學校長等頭銜下的賈可,就發表了不實言論,原來賈可背后這么多料。
他的朋友圈里認為該車是比亞迪的,車輛存在質量問題,漏電了,導致出修車司機觸電身亡。
但后續通過調查發現,車輛并沒有任何問題,司機的遺體也沒有電擊的痕跡。
后來,比亞迪方面要求賈可(真實姓名余勇)作出道歉。
2016年12月23日,公開道歉出爐,梁子也算是徹底“結下”。
去年,比亞迪喊出車圈“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口號時,賈可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了評論,說道“商業有商業的邏輯,強行在一起,一定是嘴上蜜糖,內里砒霜,還不如先打一架”。
那時候的他認為,“打一架”也就是卷,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但今年秦L出爐后,賈可的態度就變了,前幾天“第十六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賈可得出“再這么內卷下去,如果這樣的車企能夠成功,中國汽車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的言論,引起許多人不平。
論壇討論上,賈可認為“行業內卷太厲害,這樣內卷下去會把我們自己全球化的道路堵死”。
可其實,我們在新能源領域里雖然彎道超車,打了合資車一個“措手不及”,但如果不加快保持差距的話,很快就會被合資車追趕,到那時候再想取得這樣的成果,可就難了。
因此,拉開差距,推翻市場,這樣的事情我們真的應該抓緊做。
其實,到底是不是卷,老百姓心里自己比誰都清楚,沒有比亞迪不火之前,一輛車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帶保持車道功能的車都要30萬以上。
而今,比亞迪讓普通老百姓都能夠擁有遮風擋雨的車,老百姓紛紛為其點贊。
其實,老百姓心里自己有一桿秤,誰讓他們收到了實惠,誰讓合資車前路迷茫,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再如何評價,最終還是要過了老百姓心理的大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