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
楊佳祺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商貿通道。這條總長7000多公里的古代東西方交通干道及其支路,曾經(jīng)把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以及著名的古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聯(lián)結起來。特別是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擴大了漢王朝對西域的認識,東西方交流得以暢通。
從此,中原商賈的足跡延伸到遙遠的西方,包括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里海周邊)、條支(波斯灣西北岸、兩河流域匯合處)、黎軒(大秦)、西亞乃至歐洲。同時,西域各國派使者或商團,開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今天人們役使的驢騾,駱駝等“奇畜”和食用的苜蓿、胡麻、蠶豆、西瓜、番瓜、石榴、核桃等都是這時傳來的。同時,西漢末至東漢初佛教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漸與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有機地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體系。
唐蕃古道也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大道,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前往青海、西藏的必經(jīng)之路。這條大道起點是唐王朝都城長安、洛陽,終點是吐蕃王城邏些(今西藏拉薩),全長3000多公里。唐蕃古道是一條承載漢藏友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千百年間,在維護邊疆安定、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西固是古“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交匯延伸的要沖,又是甘青、甘新與內地往來的樞紐中心。自漢代在西固地區(qū)建立金城縣以來的2000多年間,西固發(fā)揮著重要的中轉樞紐作用。
古時西固通往西域的道路主要有4條:第一條由蘭州金城關至西固漢金城渡河或隋唐金城關渡河至河口,從河口鄉(xiāng)的崗鎮(zhèn)村進莊浪河,沿莊浪河西二級臺地,經(jīng)紅崖子、古城子、沙溝門、殿灘過莊浪河北上,經(jīng)枝陽(今永登苦水鎮(zhèn))、允街(今紅城河西)、令居(今永登中堡羅城灘),翻越今烏硝嶺,再沿古浪河(漢松狹水)谷,經(jīng)偦次(今古浪縣土門鎮(zhèn)附近)進入故藏。此道是西漢時霍去病西征時開通的,史稱“姑藏南道”。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詩人岑參到安西赴任,均經(jīng)此道。
第二條是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由漢將李息發(fā)動河湟之戰(zhàn)時打通,由金城渡或從青石津(八盤渡)、新城津(新城渡)過黃河,經(jīng)河口、八盤,翻張家臺沿湟水河西進,史稱“羌中道”。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高僧法顯與慧景、慧應等從長安城出發(fā),赴天竺(印度)尋求戒律,由此道前行。傳唐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和親也是由此道經(jīng)過。唐穆宗二年(822年),唐使臣大理卿劉元鼎以唐蕃會盟使的身份,與唐蕃首領論訥羅在拉薩會盟,經(jīng)此道入藏。
第三條開通于五代時期(907-960年),由于戰(zhàn)亂南涼國在青楊村的古城子即漢枝陽古城修筑城池,建立南涼國都。民間商客便開通了蘭州至河口,經(jīng)咸水村的瓦碴子溝,沿咸水河北上,進入永登縣境。此道在五代和宋代時期最為繁忙,史稱大路溝驛道。民國26年(1937年),甘新公路建成通車后此道便逐步廢棄。第四條開通于元明時期,由蘭州經(jīng)沙井驛,至大灘的老爺廟,過小川兒,翻青土坡與大路溝驛道相接,史稱“大溝灣驛道”。為了保障驛道的通暢和過往行者住宿休息,明代初期在現(xiàn)大灘村老爺廟筑有城堡,史稱“沙柳城”。至清代此道成為進入河西走廊的主道。清同治年間,左宗棠率軍西征,為了供給軍需,又下令加固拓寬了此道,后因虎頭崖道打通,此道便逐漸廢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八月初八日,林則徐沿此道西進,并在沙柳城老爺廟打尖歇晌。
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途經(jīng)河口,留下了驛站、渡口、城堡、村舍、寺廟、祠堂等不少歷史遺跡,在燦爛的傳承中,讓人們更深層次的品味河口,認識河口,感識河口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楊佳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