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這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國內汽車版圖加速洗牌。
典型如合肥、長沙、常州等一批過往在汽車產業上存在感并不強的城市,紛紛異軍突起,成為新的“汽車城”。
特別是西安,更是在2022年反超上海,一度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
新的標志性變化是,今年前5個月,國內汽車產量第一城也易主了——重慶以99.71萬輛的產量,反超廣州(94.73萬輛),時隔近十年,再次坐上全國汽車產量第一城之位。
并且,在全國所有省市中,重慶的產量也名列第二,僅次于廣東。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車產業的較量之外,過去幾年,重慶與廣州在“GDP第四城”上的競爭,也異常激烈。
現在,兩城在龍頭產業汽車上出現新的競爭格局。這是否也預示著,兩城的GDP排位,也迎來了“決定性”時刻?
01
要指出的是,這僅僅是今年前5個月的汽車產量比較,并不排除后續廣州會重新反超。重慶到底能不能成功登頂“汽車第一城”,依然還存在懸念。
但這一幕的出現,還是具有不尋常的意味。
要知道,2023年,連續五年蟬聯國內汽車產量第一城的廣州,創下了317.92萬輛的產量。
并且連續幾年汽車產量保持在300萬輛左右,領先優勢其實非常明顯。
相比之下,重慶這一次“反超”,則明顯多了一絲“黑馬”氣質。
2023年,重慶的汽車產量僅有232萬輛,比廣州足足低了85萬輛。如此大的差距之下,竟然在今年前5個月完成反超,的確讓人較為意外。
當然,將比較的時間往前移,重慶與廣州的汽車產量差距,其實也沒那么大。
早在2014年,重慶就以262.89萬輛的汽車產量,首次成為全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此后的2015年、2016年,產量更是連續突破300萬輛,繼續維持“第一城”優勢。
從這一點看,重慶這一次反超,堪稱是“王者歸來”。
在很大程度上說,這也標志著經歷數年的轉型摸索,重慶汽車產業又再次回到了“高光時刻”。
02
2016年之后,重慶汽車產業開啟了一輪艱難的轉型。
這從汽車產量的變化就可見一斑:
2017年~2019年,重慶汽車產量分別是299.82萬、172.07萬和138.3萬輛。最低點已不足高峰期的一般,可謂“腰斬”。
直到2022年,重慶汽車產量才再度回到200萬輛大關,排名時隔7年重回全國第二。
重慶汽車產業轉型的成功,其實主要也還是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加速崛起帶來的新機遇。
2018年,重慶明確提出,堅定推進智能化綠色化品牌化,努力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眼下來看,這一步無疑是走對了。
這幾年,深藍、阿維塔、問界、賽力斯等重慶造新能源汽車品牌風頭日健。此外,重慶還成功引入了理想第三工廠。
成功搭上新能源汽車風口,孕育或引入一系列新品牌,讓重慶汽車產業的產量和整個格局都躍上新臺階,甚至一改過去重慶造汽車相對“低端”的形象。
2023年,“重慶造”汽車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36萬輛、同比增長29%,出口金額330億元、同比增長50%。
同時,長安、賽力斯在東南亞、南美、歐盟等市場的渠道和工廠建設也快速推進。
相形之下,廣州在新能源汽車的轉型上,至少從目前看,則相對重慶要“慢半拍”,主要汽車品牌仍是以過往的合資品牌為主。
或者說,重慶比廣州的汽車產業更早觸及了轉型的天花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車的配套上,無論是產業端還是消費端,重慶也在加速跟進。
前者,重慶提出在2024年,力爭全年傳統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100家,“專精特新”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200家,累計推動100家跨界企業生產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后者,2023年,重慶新建成充電樁10萬個,累計建成21萬個,平均車樁比、公共車樁比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換電站數量和換電車輛推廣數量均躍居全國第二位。
去年6月,重慶提出要著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迭代升級制造業產業結構,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其中就包括要瞄準培育世界級產業集群目標,做大做強做優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3大萬億級產業集群。
對照此目標,可以說重慶汽車產業目前仍處于快速上升期。
03
新能源汽車時代,新晉“汽車城”的勵志故事總是更容易打動人。
但重慶汽車目前的態勢表明,傳統汽車強市的發力同樣不可小覷。
眾所周知,國內素來有傳統六大汽車生產基地——長春、上海、北京、廣州、武漢、重慶。
就近些年的情況看,這些城市的汽車產業表現,或者說轉型速度明顯出現了分化。
如果說上海是憑借特斯拉率先“搶跑”,那么廣州、重慶則算得上是第二梯隊的緊跟者。
202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前十的城市中,原有的六大汽車生產基地中,僅有三席入列——上海、廣州、重慶。
不過,這還遠不是洗牌的終局。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較量,比想象中的更激烈。這從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的變化就可見一斑。
2021年,上海以63.2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摘得桂冠;
2022年,西安“橫空出世”,登上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寶座;
2023年,深圳則一躍而起取代西安,后者退居第三,上海則排名第二。
不過,留給各城市“進步”的增量空間仍非常可觀。
2023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3000萬輛,達3016.1萬輛,但新能源汽車產量仍只有958.7萬輛,尚不足三分之一。
可以說,新的“汽車生產基地”格局,仍在孕育之中。到底誰能笑到最后,一切皆未知。
04
回到廣州和重慶的GDP競逐上,這一次重慶在汽車產業上所展現出的對廣州的趕超之勢,也有著標志性意義。
每每談到這個話題,不同的爭論很多。在GDP總量指標之外,其他多方面的人均指標上,重慶與廣州的綜合差距,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汽車產業轉型上,重慶能夠表現出至少目前不輸于廣州的勁頭,這一點其實非常難能可貴。
畢竟,城市的較量,或者長遠發展的比拼,產業始終是最重要的維度之一。
在這個方面,特別是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上,重慶能夠建立優勢,有后來追上的魄力,就相當于為未來的綜合競爭,加注了新的可能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