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靈”,在古人那里,即是“麟、鳳、龜、龍”,也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
- 一
《禮記.禮運》曰:“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這說的很清楚了。而且,應該是最早說到“四靈”的古籍。
不過,據說是漢末人所著的《三輔黃圖》,記述了一干漢宮的布局和建筑。其卷三曰:“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晉崔豹《古今注》卷上云:未央宮“蒼龍闕畫蒼龍,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上有朱雀二枚。”
“四靈”,既是“麟、鳳、龜、龍”又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反映了春秋至兩漢這段時間內人們的認識變化。
- 二
《禮記》,為西漢今文經學開創者戴圣所編纂,亦稱《小戴禮記》,以與 其叔戴德《大戴禮》相區別。
《禮運》是《禮記》第九篇,以孔子回答“言偃”提問形式,論述三王、五帝的“大同”“小康”之治,闡述“禮”的起源、發展、演變及至完善的過程,探討圣王制“禮”之原則,批評周末禮衰、天子諸侯違禮失政之弊端,強調“禮”對治國安民之重要,同時,也講述了人與天地、陰陽、鬼神、五行之密切關系。
(漢畫龍)
《禮運》對“四靈”的具體說法是——
“何謂四靈?麟、風、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wěi)不淰(shěn);鳳以為畜,故鳥不獝(xù);麟以為畜,故獸不狘(xuè);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yì)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這是說,麒麟、鳳凰、龜、龍,這四種動物叫“四靈”。龍為畜(之首),魚類就不會驚嚇逃走;鳳為畜(之首),鳥類就不會驚嚇逃走;麒麟為畜(之首),百獸就不會驚嚇逃走;龜為畜(之首),就可以占ト預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龜甲,安排祭祀,把幣帛埋于地下,宣讀祝辭和嘏辭,設立各種宮室、建筑、車旗制度。于是國家有禮制,百官各自管理自己事務,事情有分職,禮儀有秩序。
(陶寺遺址觀象臺)
- 三
《禮運》這段話,是否真的出于孔子之口,尚難確定。
《禮記》之“記”,是儒學弟子的學習筆記。戴圣把上幾輩“學叔”“學爺”“學祖”的讀書筆記匯編成書,也未可知。
但是——
第一,這段話講述的“禮制”思想,符合孔子學說無疑。
第二,其中所表述的觀念,與上古先民“觀象授時”“陰陽易變”“王權天授”等哲學和政治思想的發展是一致的。
(四神漢瓦當)
前面所引的《禮運》一段話之前,還有一段話——
“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
請注意,這段話是說,圣人制定規則,必須以天地為一切根本,以陰陽為啟動開端,以四時為操控之柄,以日和星為運作綱紀,以月為進展衡量,以鬼神為協助徒屬,以五行為運行主干,以禮義為操作工具,以人情為耕作田地,以四靈為禽畜首領。……以四靈為禽富首領,飲食就有了來源。
《易.賁.彖》亦云:“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漢畫靈龜)
中國考古證明,至少距今八千年前,上古先民已經在有目的有計劃地觀測天象;人們逐漸掌握了日月星辰越來越多的運行規律;古人首先注意到了北斗,根據北斗斗柄的變化區分了四時;先民們又假象出了赤道黃道,劃分了天上的東西南北四區,并把這四區中的星宿想象成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古人把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變化,不僅與地上的四季變化聯系在了一起,還把地域和人世間的事情聯系在了一起。于是想象,天上的星斗,就是自己的祖先;地上的君王,即是天上星神下凡。
這一切,都按照陰陽和五行的轉圜易變規律在發生。人間君王的統治,均需按照天地陰陽等等規律來制定禮制進行約束而實施。
這就是《禮運》上面那段話的理論根源和哲學邏輯。
(海昏侯墓出土鎏金銅當盧)
- 四
嚴格來說,《禮運》里的“四靈”,是一種“降維”處理,這是除人之外各種動物的“頭兒”。
其實,“四靈”的原型,就是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之所以“四靈”在成書于漢代的《禮記》中“降維”,大概有兩個原因——
第一,及至漢代,關于天地之神、三皇五帝、人君禮制等等,都已經齊備,原來的“四象”或曰“四神”不很重要也不好安排其位置了。而且,漢帝國面臨的內外事務繁重,對一些細節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了。
第二,“四象”的龍、虎、鳥、龜,與“四靈”的麟、鳳、龜、龍,二者概念在漢代的傳播、流行過程中發生了混淆。
漢之前,朱雀、玄武形態,本就比較模糊。如朱雀,時似鳥時又似鳳;玄武,時為單龜時又作龜蛇合體。
(漢畫玄武)
西漢晚期至王莽時期,“陰陽五行說”盛行,為與之配合,還出現了“五靈說”——即在龍、鳳、麟、龜外又加白虎。
王莽《大誥》及《禮緯.稽命征》皆云:“古者以五靈配五方:龍,木也;鳳,火也;麟,土也;白虎,金也;神龜,水也。”
蔡邕《月令章句》中,稱五靈為“天官五獸”:“天官五獸之于五事也:左,蒼龍大辰之貌;右,白虎大梁之文;前,朱雀鶉火之體;后,元武龜蛇之質;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之位。”
“四象”、“四靈”或“五靈”的這種演變重合,本質上,是漢代天文學與神仙信仰的一種結合。
漢石刻,或曰漢畫,是重要的文化和文物憑據,但很難找到一件“四靈”聚于同一畫面的遺存。
目前所知的,是江西南昌漢武帝之孫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一件文物——這是一件銅當盧,上面鎏金飾以神獸,自上而下分別為鳳、雙龍、虎、鹿(麟)、朱鳥、龜。
可知,此時麒麟形象尚未定型,工匠們只好以鹿的形象表現之了。
(漢畫麒麟)
最后還要說一句——關于“四靈”,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遵赤氏之朱光,四靈懋而充懷。”薛綜《注》云:“《河圖》曰:‘四靈,蒼帝神名靈威仰,赤帝神名赤熛怒,黃帝神名含樞紐,白帝神名白招拒,黑帝神名協光紀。’今五云四靈,謂除赤余有四。”
顯然,這個說法亦與“五行”有關,而且始終很小眾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