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鏡哥。
胡友平走了,從6月24日被刺傷到26日去世,2天的時間里蘇州當地傾盡了手段也沒能將這位偉大的女性救回來。
胡友平無疑是我們的英雄,以瘦弱之軀撲向歹徒的尖刀,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更多人的安全。但不知為何,直到胡友平離世2天后的今天,我們才知道她長什么樣,多大了,是干什么的。
我們不知道這背后有何顧慮,抑或有什么難言之隱。
但有一點誰也無法否認,那就是胡友平做了我們很多人不敢做的事。無論被胡友平救下的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她都是一個在危難關頭能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的一個人。她的壯舉超越了國界,觸及了人性中最柔軟也是最堅韌的部分,提醒我們,在生與死的抉擇面前,人性的光芒能夠穿透一切陰霾。
這種大愛,有關生死,卻無關國籍。
胡友平去世2天后,他的事跡被多家官方媒體報道,央視更是以“英勇無畏 匡扶正義”為封面,報道了蘇州擬追授胡友平為見義勇為模范的決定,
然而面對這樣一位英雄女性,網上依舊充斥著極端與不負責任的言論,他們把胡友平戲謔為日本人的神,將胡友平的死亡定義為死有余辜,甚至希望她早日犧牲。
這些極端言論無疑是對逝者莫大的羞辱,也讓我們看到極端主義者冷血又令人膽寒的一面。
誠然,我們國家曾慘遭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這種刻骨的仇恨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也不敢忘記的,我們理解國人對整個日本心存的恨意,這種仇恨是根植于大多數國人骨子里的。
然而久恨可以記憶,新仇則不宜再起,我們之所以銘記歷史,在于警醒未來,而非延續仇恨。
今天的我們,依舊要痛斥日本潛藏的軍國主義思想,批判日本政府不愿正視侵華戰爭的事實。但面對民間的正常交流,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人民,還是要有大國的胸懷,用包容的態度迎接四方來客,這不僅是格局,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繞不開的現實。
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
雖然胡友平生前死后都背負了不少罵名,但她在生死面前所展現的人性光輝,依舊得到了眾多網民的認可。特別是胡友平受傷之后,更多的心存正義和良知的人為她祈福,因為人們從她身上看到了勇敢與善良。
無論是生前的祈福,還是離世后的哀思,以及事發時其他路人的舍命相救,都說明了良善和正義依舊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不倒的精神根基。
胡友平雖已離世,但她留下的精神遺產——那份超越國界的勇氣與善良,注定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也證明了無論在任何國家,良善與正義永遠是推動社會前行的不竭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