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印發了《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這份規劃干貨非常多,對福建省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對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對兩岸經濟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廈漳泉都市圈包含廈門、漳州、泉州三個設區市除華安縣、永春縣、德化縣以外的區域1,陸域國土面積2.0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海岸線1242公里、占全省的34%,2023年末常住人口約1838.9萬人、占全省的44%。
第一,對兩岸的意義!
2021年,國家批復了福州都市圈,2024年,福建印發了《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這兩件事得放在一起分析,因為福建地理位置特殊,它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兩岸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
細心的人就會發現,福建省兩大都市圈把福建沿海全部包下了,除了沿海城市發展能級高以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對接寶島。
所以在《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里明確了要深化和引領兩岸融合發展,為促進祖國統一發揮更大作用;而在《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里明確了要充分發揮對臺的優勢,率先探索海峽兩岸區域協作模式,服務臺胞臺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看懂了嗎?無論是福州都市圈還是廈漳泉都市圈,它們的橫空出世從來不只是服務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相比國內其它都市圈有著更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今年上半年,自福建口岸入境的臺胞達42萬人次,同比增長1.2倍,去年國家發布了《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給了臺胞很多利好政策,比如讀書、就業、經商、落戶等等。
來大陸的臺胞越來越多了,而福州都市圈和廈漳泉都市圈就是主要承載地,是福建省對臺的橋頭堡和門面,所以福建省的兩大都市圈怎么建設、政策怎么開放、制度怎么創新非常關鍵。
第二,對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的意義。
在福建省兩份都市圈規劃里都明確了推動和支撐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其實粵閩浙沿海城市群是海峽西岸城市群的“升級版”,因為海峽西岸城市群范圍太大了,覆蓋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四省20多個地市,城市群發展向心力不足,所以便提出了戰略意義更明確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
如今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就是要向海而生,這樣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能級提高,對兩岸交流合作有積極推動作用;二是能連接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貫通沿海經濟帶。
無論是福州都市圈還是廈漳泉都市圈,在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里都是重要的支撐力量,不僅因為福建這幾個城市在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里經濟排名前列,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居中,能起到紐帶和樞紐的作用。
城市群的發展需要的是連接,而城市群之下,都市圈建設率先加快連通,更利好城市群做大做強。
第三,對福建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都市圈建設的意義是什么?一是基建加速互聯互通,二是產業優化布局,三是打破行政壁壘和城市邊界實現協同創新、共建共享,四是減少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虹吸。
比如南京都市圈的S線地鐵紛紛通向安徽城市,比如成都向都市圈成員產業轉移,加速實現研發在成都,制造在周邊的新格局,比如西安都市圈共建汽車交易市場、副食品批發市場和綜合市場等等,打造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平臺。
包括福州都市圈也在加快推動規劃同圖、交通同網、產業同鏈、服務同享、生態同治,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軌道交通上,《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里也提到了有序推進市域(郊)鐵路和城際鐵路的統籌規劃布局和建設。開工建設廈漳泉城際鐵路R1線,適時推動其余線路建設。推動建設廈門市軌道交通3、4、6號線和漳州角美延伸段等項目。
另外公路網加密,港口協同發展,都是廈漳泉都市圈建設的重點。
并且在《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里,明確了推進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交通干線為骨架,將福廈泉科技創新走廊拓展延伸至漳州市,建設特色園區、創新平臺和重大項目。
構建區域科技創新走廊,這一點很重要,比如長三角的G60科創走廊連接了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大大推動了沿線城市吸引科創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能力。
綜上所述,廈漳泉都市圈的建設對福建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粵閩浙城市群發展、對兩岸融合發展都將起到重要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