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朝霞》一書中說,了解自己是愛和被愛的首要條件。一個連自己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談了解別人呢。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也說過,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那么,我們?nèi)绾吻逦亓私庾约耗兀?/p>
尼采在該書中,也給出了建議,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總結(jié)一下,那就是不自欺、關(guān)注自己的每個感覺、以人為鏡觀察自己。
不自欺: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
不自欺意味著接受自己的全部,不管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這種接納是自我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讓我們能夠全面地看待自己。在生活中,如果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不接受自己缺點的人其實很多,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尤其是一些有一定職位的人。比如,一個機械制造企業(yè)高管,如果有個下屬懷疑他的藝術(shù)審美能力,他可能會很生氣,盡管就算藝術(shù)方面沒有審美,也完全不影響他的工作能力。
不自欺能夠增強自我意識,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從而幫助我們避免自我防御機制,如否認、合理化或投射,這些防御機制會阻礙我們對自己的真實了解。還以上述高管為例,他為什么會對別人合理的懷疑生氣呢?就是因為他沒有接受自己的缺點,下意識地把別人對他某一方面能力的懷疑,當成了對他個人品味、能力或者尊嚴的攻擊或者挑戰(zhàn)。
不自欺還可以建立對自己的信任,這種信任是自我了解和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如果那位高管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在藝術(shù)方面的欠缺,并理解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有缺點,他沒興趣,也沒有時間去了解藝術(shù),別人說他藝術(shù)審美能力不行,也只是指出了一個客觀事實,就像說他一個鼻子兩只眼一樣,沒什么好計較的。面對員工的質(zhì)疑,他哈哈一笑過去了,或者直接承認自己在藝術(shù)審美方面的不足,比否認或者發(fā)火,更能贏得員工的信任與支持。
蘋果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曾被自己創(chuàng)立的公司趕出去過,他在演講中提到這件事的時候說,“我成年后全部生活的重心不復存在,這對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p>
但他沒有自欺欺人、自暴自棄,而是懷著極大的悲傷和痛苦,接受了這個事實,并開始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他意識到自己有時過于苛刻,對團隊成員的要求過高,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難免讓人覺得不舒服。
同時,他也漸漸地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被驅(qū)逐了,但他仍然熱愛自己的事業(yè)。所以他決定卸掉所有的一切,輕裝上陣,重新開始。他創(chuàng)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繼續(xù)在技術(shù)和設(shè)計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此期間,他還找到了人生伴侶。
對此,他說,“(被蘋果公司解雇)這是一劑苦藥,但是我認為對病人有好處。有時候,生活會給你當頭一棒,但是不要失去信心?!?/p>
我們無力阻止厄運的到來,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另外一種方式站起來!
生活中那些沒有打倒我們的,會變成我們的墊腳石。當我們老了,回憶起來,也許會熱淚盈眶——那一仗打得很漂亮。
最大的榮耀不是巔峰對決,而是王者歸來。
幾年后,喬布斯重返蘋果公司,再次歸來的時候,他已經(jīng)是一個更為成熟和睿智的人。他帶領(lǐng)團隊推出了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產(chǎn)品。
喬布斯的經(jīng)歷鼓勵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和失敗,不斷學習和進步。
認真對待自己的每個感覺:識別情緒、管理情緒、維護心理健康。
關(guān)注自己的每個感覺,意味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意識到自己每時每刻的情緒、身體反應(yīng)和心理狀態(tài)。
關(guān)注自己的每個感覺,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決策過程,還能夠提高情緒管理能力,避免情緒失控對我們生活和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它還能夠促進心理健康,有助于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
L是一名一線城市的白領(lǐng),每天工作繁忙,壓力巨大。他經(jīng)常感到焦慮和疲憊,但很少花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他經(jīng)常加班到深夜,感到身心俱疲,但他總是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工作就完成了。”就這樣,他的情緒被一點點地積壓起來了而不自知。
一天,L因為一點小事和同事發(fā)生了爭執(zhí),情緒失控,大發(fā)雷霆。事后,他感到非常后悔,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
L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他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對自己感受的忽視,也意識到情緒不會自動消失,它們積累到一定程度,隨時會爆發(fā)。
為此,L決定學習情緒管理的技巧。他開始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或逃避。他學會了在感到焦慮或憤怒時,停下來深呼吸,問自己:“我現(xiàn)在感覺如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通過這種方式,他逐漸了解了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觸發(fā)因素,并開始采取積極的應(yīng)對策略。例如,當他感到焦慮時,他會進行一些放松的活動,如散步或聽音樂,而不是繼續(xù)工作。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L的情緒管理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他不再那么容易被情緒所左右,而是能夠更加冷靜和理智地處理問題。
L發(fā)現(xiàn),當他開始關(guān)注并管理自己的情緒后,他的生活質(zhì)量有了顯著的提升。他感到更加快樂和滿足,人際關(guān)系也變得更加和諧。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關(guān)注并了解自己的感受是情緒管理的關(guān)鍵。通過采取積極的情緒管理策略,我們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生活質(zhì)量。
他人為鏡:借他人之光,照見自我
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子就說過:“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倍急磉_了以他人為鏡,對自我了解的重要性。
法國心理大師拉康·雅克則提出“鏡像自我”的概念。他認為,我們每個人對于別人來說猶如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不僅能夠反映出經(jīng)過它面前人的服飾、容貌,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態(tài)度、性格。人與人可以互相作為鏡子,照出彼此的形象。
有一個名叫慧心的年輕學者,他渴望學習世間所有的知識。他聽說了一個遠方的智者,名叫明鏡。明鏡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對人性的洞察而聞名?;坌臎Q定踏上旅程,去尋找明鏡,希望從他那里學到人生的真諦。
經(jīng)過長途跋涉,慧心終于找到了明鏡。
明鏡并沒有直接教授慧心知識,而是讓他觀察自己和周圍的人:注意人們的行為、言語和情感,以及這些如何反映出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慧心開始觀察明鏡如何與不同的人交流,如何處理問題,以及他如何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清晰。
逐漸地,慧心開始意識到,明鏡就像一面鏡子,反射出他自己的不足和潛力。他看到了自己的急躁、自負和對知識的貪婪。同時,他也看到了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成長的開放態(tài)度。
慧心開始模仿明鏡的行為,學習他的耐心、謙遜和智慧。他學會了傾聽他人,理解他們的觀點,而不是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學會了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而不是讓情緒控制自己。
最終,慧心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他明白了"以人為鏡"的真正含義:通過觀察他人、感知自我和模仿學習,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自我提升的空間,最終實現(xiàn)內(nèi)心的成長和轉(zhuǎn)變。
原為摘錄:
不可自欺,也不要糊弄自己。要永遠誠實待己,清楚自己到底為何種人,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癖好,擁有什么樣的想法,會做出何種類型的反應(yīng)。
倘若你無法了解自己,就不可能感知愛。因此,了解自己是愛和被愛的首要條件。一個連自己都不清楚的人,又何談了解別人呢。
——尼采《朝霞》
英國藝術(shù)家大衛(wèi)·霍克尼的《我自己和我的英雄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