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親密關系的深處,我們不禁思考:是被愛的溫暖,還是被需要的滿足構成了關系的基石?
在我的45年職業生涯中,與上百對夫婦的深入交流揭示了親密關系中的微妙差異。在這條旅途中,我發現,相互支持的關系不僅孕育了更深層次的親密感,還成就了彼此的力量與成長。
在許多親密關系中,我們常看到一個人因被對方需要而感到滿足,這種模式或許源于童年的缺愛經歷,或是父母間相互依賴的關系烙印,還可能是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這些人在執迷于被需要的感覺時,是一種有意識的互動?還是無意識的模仿?
在愛的名義下,我們究竟尋求的是被愛?還是被需要?
被愛與被需要并非水火不容,有時它們共存于我們的關系中。
然而,經驗告訴我,被需要的感覺往往更為普遍,有時甚至被誤認為是愛的象征。
下面我們把關注點放在關系中,被需要和被愛的人身上,來看看這兩種情況的對比。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價值,陷入了一種焦慮的循環,擔憂自己是否擁有對方所需的一切。
在被愛的關系中,無需證明,只需感受那份深沉的接納與尊重。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可能會沉溺于對方的依賴,忽視了對方的權利與獨立性。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珍惜對方的獨立,深知這反而能孕育出更加真摯的親密。
當被需要成為關系的主導,我們可能淪為一種幻覺的犧牲品——認為自己可以拯救對方。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明白,每個人都只是自己生命的救世主。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忽視個體獨立性,怨恨、空虛和疲憊往往如影隨形。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能夠平衡的相互給予,孕育出充滿活力、成長與滿足的關系。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很容易因為需要被依賴而變得反依賴,將自我價值的中心轉移到依賴我們的人身上。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學會感恩,承認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愛,卻能珍視那份給予。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的身份可能簡化為一個功能,失去了作為完整人的存在感。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的自我得以在情感的世界中自由表達,被深刻地理解和認知。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可能否認自己的需求,這與人性的本質背道而馳,導致生活的空虛與不滿。
在被愛的關系中,我們勇敢地承認自己的需求,愿意被看見、被聽見、被鼓勵、被愛,生活在對人性溫暖的擁抱之中。
在被需要的關系中,我們無法真實地看見對方,真正的親密感難以存續,而對親密關系的渴望又往往導致婚外情的悲劇。
在被愛的關系中,愛的力量和情感的相互支持,在共情的土壤中,讓真相與親密得以共同生長。
在牢固的關系中,愛應當超越需要,成為連接雙方的紐帶。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學會不再僅僅因為被需要而感到有價值,而是要學會去愛,而非被依賴。這樣的關系,才能在相互支持和成長中,綻放出真正的親密與幸福。
文章來源:
Paul J Dunion Ed.D. (2024). Being Needed vs. Being Loved.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