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更將何面上春臺,百事無成老又催。
唯有落花無俗態,不嫌憔悴滿頭來。——唐 劉禹錫《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我將以什么樣的面貌踏入杏園呢?白白地蹉跎了歲月,暮年歸來,一事無成。
暮春時節,杏園里落花無數,空氣里氤氳著花香,它們不嫌我憔悴落滿了頭。
大和三年(828年)春,在裴度的幫助下,劉禹錫重返長安,任職主客郎中。
“老大歸朝客,平安出嶺人”,33歲遭貶,57歲歸來,劉禹錫自是感慨萬千。
曲江池畔,杏園花開,久別歸來,劉禹錫邀請崔群、白居易等一眾好友宴游。
席間,劉禹錫有感而發,寫下此詩,白居易、張籍等人也即景生情寫詩相贈。
01
怪君把酒偏惆悵,曾是貞元花下人。
自別花來多少事,東風二十四回春。——唐 白居易《杏園花下贈劉郎中》
簡譯:
也難怪你端著酒杯臨風悵惘,若有所思,貞元年間,也曾是杏園的常客。
自從被貶離開長安后,東風已經光顧杏園24回了,這里也發生了許多事。
賞析:
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奉召回洛陽,途徑揚州時,與從蘇州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同是天涯淪落人,席間,白居易為其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對于好友劉禹錫的不幸遭遇,白居易深表同情,并為其鳴不平。
而后二人結伴回洛陽,在東都做了一年尚書,大和二年春返回長安,從青春到遲暮,這條路他走了24年。
劉禹錫22歲進士及第,25歲任職太子校書,32歲調任監察御史,33歲任屯田員外郎,參與永貞革新。
從少年成名到青年有為,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里,見證了劉禹錫人生的高光時刻,也是他最美好的年華。
曲江池畔杏園邊,進士及第時,他得到過皇帝的賜宴,而后每逢新進士及第,也陪同皇帝在此慶祝宴飲。
那時他躊躇滿志,春風得意,孰料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含冤遭貶,一去二十余載,再度歸來鬢已染霜……
與劉禹錫相比,白居易早回長安幾年,境遇稍好一些,這首《杏園花下贈劉郎中》,包含了太多的故事。
短短二十八個字,寫出了劉禹錫的不幸遭遇,和彼時唐王朝的歷史事件,對好友的遭遇表達深深的同情。
02
一去瀟湘頭欲白,今朝始見杏花春。
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唐 張籍《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
簡譯:
貶謫嶺外這么多年,頭發都要熬白了,今朝歸來,才又見到杏花開。
古往今來,那么多遭貶的人,能夠平安歸來又見杏花開,沒有幾人。
賞析: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棄置身”,從連州到朗州,二十多年里,劉禹錫走遍了瀟湘的山山水水,嘗盡了孤單寂寞冷。
對于劉禹錫的人生際遇,作為好友的張籍,深表同情,所以才說“一去瀟湘頭欲白”,落魄失意,備受煎熬,怎不愁!
幸運的是,守得云開見月明,而今終于得以歸來,再度重游杏園,忠貞不渝,堅守本心,笑到最后,劉禹錫是人生的贏家。
唐朝的時候,嶺南地區還沒有被開發,荒涼偏僻,瘴癘蚊蟲橫生,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遭貶此地的人,平安歸來者極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回來了,還重回朝堂,是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支持他走過人生的低谷。
張籍敬佩劉禹錫的為人,更敬仰他身處逆境向陽而生的人生情懷,所以,作《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是勉勵也是鼓舞。
后記:
幸與松筠相近栽,不隨桃李一時開。
杏園豈敢妨君去,未有花時且看來。——唐 白居易《代迎春花招劉郎中》
劉禹錫與白居易同齡,作為惺惺相惜的摯友,白居易最懂劉禹錫的剛直,他有松竹一樣堅貞的節操,和迎春花一般的品行。
他就像一個斗士一般,堅持立場,九死不悔,從不屈服奸佞權宦,所以杏園雖然代表著榮耀,可他還是更鐘情傲寒的迎春……
“唯有落花無俗態,不嫌憔悴滿頭來”,走到最后,劉禹錫依舊不改初衷,鐵骨錚錚,不僅白居易懂他,張籍也是懂他的……
參考資料:
《新唐書 白居易傳》
《新唐書 劉禹錫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