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彼時,辛棄疾22歲,壯志豪情,懷揣報國之志,南渡歸宋。
可躊躇滿志的他并未得到重用,投閑置散,難以實現沙場秋點兵的愿望,他的御敵之策也不被采納。
因為反對議和,志在恢復中原,辛棄疾屢遭彈劾,罷官閑居成了他后半生的常態,有近二十年時間。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歲月蹉跎,60歲的辛棄疾,以為再沒有機會去實現理想了。
其命運的轉折來自嘉泰三年(1203年),朝廷欲圖北伐,63歲的辛棄疾被朝廷啟用為浙東安撫使。
“鴻鵠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能如搏擊長空的鴻鵠那般實現抱負,花甲之年的辛棄疾欣喜不已。
彼時,辛棄疾住在瓢泉山莊,接到詔令即刻啟程,途經常山時,寫下這首《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人逢喜事精神爽,辛棄疾滿心歡喜,沿途清新的田園風光,和豐收在望的景象,更是令其心生歡喜。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宋 辛棄疾《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簡譯:
北面高地的農田里,人們正辛勤地踩踏水車灌溉,小溪西側的早稻,人們已經嘗過了它的噴香,勞作結束后,斟上新沽來的酒,品嘗新鮮的細鱗魚。
一路走,一路看,晴朗的天氣,忽然云起,空中落下了一陣雨,倒也讓人感到涼爽,不一會就云散日出了,碧空如洗,賣瓜人已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賞析:
辛棄疾此詞的題目點明地點和事件,“常山”是縣名,即今浙江省常山縣,“即事”就是對眼前的事物即興而作。
北隴田高踏水頻。西溪禾早已嘗新。隔墻沽酒煮纖鱗。
上片寫沿途所見之景,一句一景,短短三句話,即勾勒出三幅安恬美好的鄉村生活畫卷,洋溢著詞人的歡喜之情。
“隴”是高地,“踏水”即是用雙腳踏動水車,北邊地勢高,灌溉田地要用水車汲水,莊稼成熟的相對要晚些。
小溪西側的田地原本種植的就是早稻,再加上又臨近水源,所以成熟的就要早些,人們已經品嘗到了稻米的清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作一天的人們,待到收工后,順路在小溪中釣一條鮮嫩的細鱗魚,煮酒燉魚,疲憊頓消。
首句寫勞動的艱辛,次句寫收獲的喜悅,尾句寫暮歸后的安寧恬淡,極富情味的三句話,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忽有微涼何處雨,更無留影霎時云。賣瓜聲過竹邊村。
下片前兩句寫夏日天氣,片云致雨,陰晴不定,后一句通過寫賣瓜人的從容,抒發自己寵辱不驚的淡定心態。
前兩句寫夏日天氣,正滿心歡喜地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忽然雨至,詞人并沒有驚慌失措地尋找避雨的地方。
因為,在他看來,這不期而至的夏雨,不過是一點微涼而已,正好可以緩解旅途的疲憊,又何必怕淋濕衣衫?
不大一會,天就晴了,那些不知從里來的云彩也都無影無蹤了,而那悠然的賣瓜人,已經走過竹林旁的村莊。
彼時,蘇軾沙湖道中遇雨,雖然沒有雨具遮身,卻能吟嘯徐行,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面對不請自到的風雨。
這樣積極曠達的胸懷,辛棄疾也一樣擁有,寵若不驚,去留隨意,不畏懼,不頹喪,就如那個悠然的賣瓜人。
后記:
“幸有湖邊舊草堂,敢煩地主筑林塘”,辛棄疾出任紹興知府,幾次要為退隱江陰的陸游改善居住環境,都被陸游婉拒。
陸游年長辛棄疾15歲,二人志趣相投,為莫逆之交,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奉召入朝,陸游為其寫詩贈別勉勵。
“忽然起冠東諸侯,黃旗皂纛從天下”,辛棄疾奉召入朝是為北伐大計,陸游亦是熱血沸騰,作詩勉勵辛棄疾為國效命。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而后,辛棄疾奉宋寧宗的密旨,前往鎮江出任知府,扼守戰略要沖之地,為北伐做準備。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是,盡管他有廉頗老當益壯勇往直前的精神,可終不得重用,復國大計又付流水……
“我志在寥闊,疇昔夢登天”,雖然這一次又以失望告終,但他的豪情壯志,和積極樂觀的精神,卻永遠地留在了史冊……
參考資料:
《宋史 辛棄疾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