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12日,A股已有1500家公司披露了2024年上半年業績預報。
在預盈個股中,資源股和科技股表現搶眼,吊打消費和醫藥板塊,反映了當下這個撕裂的經濟結構。
其中,資源股龍頭——紫金礦業,暫時奪得上半年預增王寶座。
預計2024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1,455,000萬元至1,545,000萬元,同比上年增長:41%至50%,同比上年增長424,800萬元至514,800萬元。
今年銅價和金價大漲,紫金礦業旗下擁有多座世界級礦山,躺贏早在意料之中。
令人意外的是,預增利潤排名第二的,竟然是昔日果鏈龍頭立訊精密。
預計2024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盈利:522,687.11萬元至544,465.74萬元,同比上年增長:20%至25%。
不是說蘋果手機在中國銷量下滑了嗎?
翻看了下蘋果的一季報,營收2103億美元,同比-0.78%,凈利潤575.5億美元,同比+6.27%,毛利率創下46.18%的歷史新高。
確實營收停滯,業績主要靠漲價帶動。
這種情況下,立訊精密的業績增速竟然有20%-25%,絕對不簡單。
各位,要知道立訊精密這些年就是靠緊抱蘋果大腿而飛黃騰達的,蘋果帶來的營收占比基本維持在75%-80%之間。
早在三四年前,當智能手機的滲透率見頂,蘋果自身也缺乏創新之后,市場上對立訊精密的質疑就已經甚囂塵上。
作為奢侈品牌——蘋果,可以靠漲價,持續收割全球中產的信仰稅。
你——立訊精密,一個代工企業,行業競爭如此激烈,毛利率基本不可能提升。
再加上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注定要一步步蠶食掉所有利潤。
你(立訊精密),又能玩出什么新花樣來呢?
邏輯上來看,確實是這樣。
這也是2020年之后,隨著營收增速放緩,立訊精密的估值逐級下行的原因所在。
公司毛利率也是逐漸難看:
2018至2024年一季度,分別為21.05%、19.91%、18.09%、12.28%、12.19%、11.58%、10.74%……
然而有點打臉的是,立訊精密的估值確實降下來了,但21-23這三年,凈利潤仍然維持了兩位數的復合增速。
這種韌性,比很多消費龍頭都要強得多,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甚至到今年上半年,業績增速進一步上行至20%-25%。
那么,立訊精密持續增長的動力究竟是什么?
半年報超預期,除了榮膺科技股賽道預增王的稱號外,又有哪些看點?
我們拆分一下看。
公司分為四大業務板塊,即消費電子、通訊、汽車、電腦產品,2023年營收占比分別為85%、6%、4%、3%,毛利占比為78%、9%、5%、6%。
消費電子占了營收85%、毛利78%,無疑是絕對大頭。
消費電子主要就是為蘋果代工的業務,包括手機和零部件、無線耳機、智能手表、VR設備等。
目前立訊精密是蘋果最大的無線耳機和智能手表代工商,占據著蘋果AirPods代工份額的60%-70%,Apple watch代工份額的40%。
在蘋果的核心產品iPhone的代工份額上,立訊精密也不斷蠶食臺資廠的份額,逐漸躍升至和富士康并駕齊驅的位置。
據業內數據,立訊是在2020年首次獲得iPhone代工組裝業務的。
切入的方法是收購。
此前,蘋果主要將iPhone交給三家臺資廠組裝,即鴻海富士康、和碩、緯創,份額分別為64%、31%、5%。
由于緯創業務萎縮,份額僅剩下零頭,遂萌生退意,相關在大陸的工廠被立訊在2020年以33億元買下。
接下來的幾年,立訊在iPhone的代工份額不斷擴張——
2021年,公司斬獲iPhone 13 Pro 40%份額,對應公司在iPhone組裝份額增至10%;
2023年,公司在iPhone15系列上獲得20%~25%的訂單比例,對應公司在iPhone組裝份額增至20%,超越和碩;
同年,公司斥資21億元收購和碩子公司昆山世碩63%股權,以擴大產能;
2024年,公司在iPhone16系列上預計獲得35%~40%的訂單比例,并且從富士康手上搶走了蘋果最高端手機iPhone 16 Pro Max的全部組裝訂單。
也就是說,在蘋果代工圈內,不斷搶占臺系廠的份額,是這幾年立訊精密的消費電子業務持續增長的關鍵。
在蘋果代工圈內,目前立訊精密的地位已經不比富士康差多少了,甚至隱隱然有了超越的勢頭。
而從整個全球IT代工組裝市場來看,這是個高達7000億美元規模的大行業,并且集中度很高,2022年全球CR5達65%。
根據2023年的財務數據,行業龍頭是鴻海富士康,以營收14501億元、凈利潤329億元,遙遙領先。
其余跟著的,是一大票臺資和美資代工廠(和碩、捷普、緯創、偉創力、廣達、仁寶)。
立訊精密是TOP8企業中,唯一的大陸企業。
從上表可以看到,立訊在2023年的營收雖然跟鴻海還有很大差距,但已經可以躋身二線陣營。
最大的差異在于,凈利潤、凈利率、毛利率等指標。
其余企業的毛利率都在8%以下,而立訊可以達到11%,鶴立雞群;
其余企業的凈利率都在4%以下,而立訊可以達到5%,依然排名第一;
于是立訊以鴻海六分之一的營收水平,實現了三分之一的凈利潤,遠遠超出了其它的二線對手。
立訊的管理和運營水平無疑是極其出色的。
眾所周知,立訊的老板王來春是從富士康走出來的,非常熟悉富士康的高效精密制造流程,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代表。
自2010年上市以來,立訊的營收連續13年保持增長,2013-2022年更是連續十年營收增速超過30%,可謂是超級成長股的典范。
所憑借的,就是其高超的管理水平和口碑,所帶來的大客戶份額擴張。
2023年,是立訊精密上市以來,第一次營收增速跌到個位數——8.35%。
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只是一次意外,而并非常態。
主要原因在于,蘋果本身的業務受到了華為的沖擊,銷量下滑,立訊在蘋果之外的業務布局上,也處于起步階段。
這屬于“非戰之罪”。
畢竟,立訊在蘋果代工業務的份額上,還是在持續增長的,表明其優勢尚在。
而在2024年,智能手機行業也在發生一些改變。
雖然說,智能手機行業的滲透度已基本見頂,想要再次出現高增長已不可能了。
但見頂的行業,也是有周期性的機會的。
從全球智能手機的銷量來看,2020年下半年-2021年上半年是一個周期性的頂峰。
主要原因是疫情,全球人民都被迫宅在家里,很多人換了新款手機,打游戲。
此后2022-2023年,全球手機銷量進入了一個低谷。
一般人的手機都是三年一換,即2024年下半年-2025年上半年,是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換機高峰期的。
另外一個值得重視的因素,是AI革命對智能手機的銷量刺激。
今年6月11日,蘋果發布了首個生成式AI大模型Apple Intelligence,功能涵蓋了AI回信、AI摳圖、AI錄音紀要等功能,并集成了ChatGPT。
由于Apple Intelligence對算力要求較高,僅配置在iPhone 15 Pro,以及今年秋天發布的更高版本的手機上,因此預期能帶來一波較強的換機潮。
蘋果自身對此也很樂觀,據彭博社7月11日的報道,蘋果在最新跟供應商開會時下達了2024年iPhone16系列機型的出貨量目標——
要比去年的iPhone15系列的8100萬臺增長10%,預計達到9000萬-1億臺的水平。
得益于強勁的銷量預期,近期的蘋果股價也相當亮眼,最新市值突破了3.5萬億美元,再次超過了微軟和英偉達,躍居美股第一。
除了蘋果手機的復蘇預期,立訊在蘋果代工圈內的份額增長,還有就是蘋果體系外的布局。
前面說過,立訊由四大業務板塊組成,消費電子、通訊、汽車、電腦。
電腦相關代工,主要是連接器等零部件,大客戶是富士康,乃立訊起家之所在。
這塊的營收,目前保持穩定,前景一般。
消費電子代工,包括手機、耳機、智能手表、VR設備等,大客戶是蘋果,乃立訊飛黃騰達,迎來黃金十年的關鍵。
但這些業務,也已經過了最高速增長的階段,未來的預期是要降低一些的。
這也是很多投資者不看好立訊的原因。
然而,很多投資者會忽略掉,立訊目前營收占比還不大的兩塊業務:通訊和汽車。
尤其是通訊板塊,2023年營收占比6%,毛利占比9%。
目前在立訊的四大業務中已占據第二位,而且毛利率相對較高,今年上半年的毛利占比很有可能超過了10%。
這兩年,AI革命蔓延到各行各業,在制造端,富士康代工的AI服務器出貨強勁,中國出口的光模塊等數據中心零部件產品也發展迅猛。
立訊精密也沒有袖手旁觀。
據業內調研,立訊針對數據中心和 AI集群推出了一系列業務——
基于英偉達GB200芯片定制的包含電連接、光連接、電源管理、散熱等功能的數據中心單柜解決方案,單個價值約209萬元;
400G和800G的光模塊產品,未來還將推出1.6T的產品,并積極參與光電共封裝(CPO)技術的研發,這是明擺著要搶中際旭創的蛋糕。
今年中際旭創、新易盛、天孚通信等光模塊龍頭業績飆升,立訊精密應該也能分到一杯羹。
這是今年上半年立訊精密業績超預期的一個重要加分項。
另外,汽車業務也不得不提。
雖然汽車業務目前表現相對低迷,下游汽車價格戰打得血肉橫飛,但未來周期反轉,或許也會帶來不小的驚喜。
多說兩句,立訊精密之所以能切入通訊、汽車等跨界業務,跟它的一個重要技能有很大關系。
即:逆向抄底--收購賦能--業績爆發。
如前面所說,立訊當初拿下蘋果的手機代工業務,是靠收購緯創在大陸的工廠實現的。
收購有兩個好處:一是獲得客戶資源,二是獲得成熟的生產基地。
客戶資源不是你想要,上門拜訪一下就能獲得的,在很多行業,拿下一個大客戶需要經歷漫長的認證過程,周期通常要2-3年。
另外,搭建一個成熟的生產基地,也需要額外的2-3年,整個周期就非常漫長了。
而通過收購,能幫助最快的縮短這個周期。
在歷史上,立訊非常善于通過收購一個目標大客戶的小型代工伙伴,通過輸出其核心的高效精密制造流程,改善代工水平,從而贏得客戶信賴,不斷擴張訂單份額。
成功案例包括:
2011年,公司耗資5.8億元收購昆山聯滔60%股權,從而切入蘋果iPad Lightning線,拿到第一筆蘋果訂單業務。
第二年(2012年),其營收31.47億元,增速只有23.15%,表現不溫不火。
但到了第三、四年(2013-2014),其營收開始爆發,分別實現46.21、72.35億元,同比增速高達46.86%、57.57%。
2016年,另一筆大收購出現,以5.3億元拿下蘇州美特51%股權,切入蘋果聲學組件業務(揚聲器/受話器)。
當年還看不出什么效果,營收增速只有35.73%的及格線。
但接下來三年(2017-2019),其營收增速分別高達65.86%、57.06%、74.38%。
就像火箭一樣拔地而起,并通過將業務線延伸至AirPods,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無線耳機代工廠。
2020年,33億元對江蘇緯創的收購,則是切入蘋果手機組裝,迎來高光時刻的另一個經典案例。
這帶給其營收增速從當年的47.96%,進一步提升至第二年(2021)的66.43%,到2022年營收達到2140億元,比兩年前(2020年營收925億元)翻倍。
這三次經典收購,可以說是立訊精密十幾年間三次大飛躍的關鍵下注。
它們有著一些共同規律:
1,當年營收增速相對處于低谷;
2,管理層通過收購切入新業務,賦能改造,1-2年后新業務迎來訂單爆發;
3,爆發期往往能持續2-3年,帶動公司規模翻倍以上,邁上新臺階。
現在我們再看通訊和汽車業務。
通訊業務,現階段站在了AI風口上,立訊精密如今能夠吃到蛋糕,之前做了什么?
答案是2022年2月,其花費11億港元收購了一家從事通訊電纜和服務器業務的公司——匯聚科技。
你只看到了他在風口上起飛,卻不知道他為了等待這一天,早已暗暗押下了賭注。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后,2023年12月,立訊還悄悄的收購了海外射頻芯片龍頭Qorvo在中國大陸的幾家封測和精密制造廠。
看來,立訊要進軍射頻芯片業務了。
另外,汽車業務方面,立訊近幾年也有兩個重要動作。
一個是2017年,耗資12億美元,買下了德國采埃孚的車身控制系統事業部;
另一個是2022年,耗資100億元,買入奇瑞控股20%的股權。
這兩年,奇瑞可謂是自主品牌車企中的當紅炸子雞,在出海賽道上大放異彩。
這筆買入動作,或許不僅僅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
更重要的,或許是為其車身控制系統業務牽線搭橋的一個布局。
可以看到,現階段的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主業之外,正圍繞著射頻芯片和汽車零部件業務,悄悄的投下重注。
那么一兩年之后,立訊精密又會帶給投資者什么樣的驚喜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