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有關“本草綱目”的舊故事與新篇章
撰稿|Benji 編輯|路由社
題記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因為表面上的不和諧,
可能孕育著更高的和諧。
——赫拉克利特
一、“植物制造”與可持續1.0
作為早期的生物分類學,“本草學”曾經風靡世界,也是跨越東西方的一門顯學,更是見證了中西方智慧的交流與交匯。
曾經深刻影響過西方世界的《本草綱目》,就被進化論發明者查爾斯·達爾文贊譽為“古代中國百科全書”,它的作者李時珍,也被《中國科學技術史》作者李約瑟博士尊稱為“藥物學界的王子”。
而這個中學西傳的舊故事,可以追溯到17~18世紀(參數丨圖片)。
最早成書于明朝嘉靖、萬歷年間(1552~1578年)的《本草綱目》,經明代在華傳教士們的熱切關注和持續譯介,開始逐步傳入歐、美各國,開始了一段中學西傳之路。
《中華帝國全志》(法)杜赫德 編著
其中,由法國耶穌會神父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Ide)編著,1735年于巴黎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中,經過摘譯的《本草綱目》就以《節錄本草綱目,即中國本草學或中國醫藥用博物學》為名得到初步介紹,也成為這本巨著在歐美傳播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此后,這部中醫藥知識和文化巨著,被西方學者們以藥物分類法或古代中國草木百科全書等概念,在西方眾多國家展開了廣泛的翻譯、傳播和研究。
尤其是,當它與流行于歐洲的“博物學”相遇,這種思想的交融使一種有關“植物制造”的概念、想象和翻譯,成為《本草綱目》在西方世界一個鮮明又穩定的形象。
從本草學到博物學,再到植物制造,在數百年認知更新、方法論改進和科學進步的歷史長河當中,這種源自古代中國醫用植物的分類、應用和制作,尤其是足夠豐富、多樣的植物本身在醫藥學領域的發掘、應用與實踐,書寫了一段可持續潮流的最初版本。
二、“生態時尚”與可持續2.0
時間轉眼來到20世紀末,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將全球環境持續惡化的罪魁禍首,指向了生產與消費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
隨后,1994年,在奧斯陸召開的可持續消費討論會上,更是進一步提出“可持續消費與生產(SCP)”的明確定義——
“在滿足當代人基本需求并改善生活的同時,盡量減少服務或產品生命周期內對自然資源和有毒物質的使用,以及廢棄物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從而不會危及子孫后代的需求。”
至此,在后現代、后消費社會的語境下,一種新時代、新版本的“本草綱目”——更寬泛意義上的“植物制造”思想與理念,在日益興盛、主流的“生態時尚”領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實踐和推廣,由此,也開啟了一股全新的可持續潮流2.0。
其中,一系列涵蓋色彩、材料、工藝與功能等范疇的積極嘗試,越來越被公眾認可與接受,也涌現出一些肉眼可見的流行,走紅了一些廣為人知的潮牌。
第一是“顏色”。
近年來,從低飽和色系到多巴胺色系,成為潮流品牌們的一致選擇和嘗試,譬如,莫蘭迪色、多巴胺色相繼成為潮牌流行色。
譬如,從2020年開始,每年夏天VANS Vault Originals都會推出全新Checkboard棋盤格系列鞋履,2022年的OG Authentic LX棋盤格,成為當年流行的莫蘭迪色系的一個標志性產品。
再譬如,在復古鞋履上一向玩得得心應手的New Balance,除了擅長運用灰色系的元祖灰鞋款之外,也在近年與長谷川昭雄、BEAMS SSZ 三方聯名推出的M990 BE5上,進一步拓展了灰色的邊界與新的可能性。
第二是“材料”。
環保、可再生材料的普遍應用,尤其是隨著可持續消費在全球的興起,可再生、可循環材料正在成為潮牌們的共通標簽。
譬如,同樣都來自注重環保的北歐,瑞典頂級香氛品牌Byredo與床品、起居服品牌REBOCO攜手,推出聯名款Byproduct 50長款羽絨服,原料采用了80%的再生羽絨和20%的再生羽毛,在保證舒適溫暖等功能性的同時,簡單的黑、紫、綠三色,兼顧冬日穿搭創意的多種可能性。
國內的情況也很類似。
QuestMobile發布的《2021新銳品牌人群洞察報告》顯示,循環消費模式也正在受到國內青年消費群體的關注,中國的Z世代青年更加關注“潮流消費”、“二手交易”。
這個被稱為“循環青年”的消費群體,格外注重減輕消費行為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其中,通過購買那些使用了再循環、再利用材料的新產品,參與整個鏈條價值共創,已然成為他們身上普遍的特征。
第三是“工藝與功能”。
在一些格外強調功能的產品品類,品牌通過技術創新、機能主義來強化產品在戶外、登山、滑雪等特定應用場景下的科技性能和個性審美。
譬如,日本知名戶外潮牌White Mountain、Mont·bell,就是通過工藝和功能的不斷升級、優化,來直觀地展現過硬的戶外性能和高功能性。
甚至,Mont·bell還直接將“Function is Beauty(機能即美)”的品牌理念,印刷在了自家每件產品的領標上,以強調品牌源自戶外運動的專業性、功能性。
可見,西方潮牌們通過色彩、材料、工藝、功能等的創新,不斷推進著一股“可持續”潮流,并持續影響著國內年輕人群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
這種“生態時尚”的西學東漸,也在深刻影響著國內時尚界,從而與近些年在年輕人中走紅的“國潮”品牌里應外合。
在廣受國內Z世代追捧的ENSHADOWER(隱蔽者)、FLOAT(浮露)等國潮品牌的身上,你就多少能看到這種西學東漸的可持續潮流的元素和影子。
三、寶馬引領汽車“可持續潮流”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亞太地區也是全球首個制定向“可持續消費與生產(SCP)”轉變路線圖的地區。
時間撥回到2014年,在十年前的雅加達舉辦的東盟論壇上,就提出要為不同行業主流可持續消費與生產(SCP)制定指標和綜合產出目標,例如,產品的可持續性信息、可持續消費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等等。
正是在此種歷史語境之下,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寶馬品牌在CMF(色彩、材料、工藝)領域的創新和實踐尤為值得關注。
寶馬的CMF創新,是對汽車設計美學和環保理念的深度融合。通過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探索與應用,以及對色彩的理解,寶馬展現出其在汽車設計和制造過程中對可持續性的深刻洞察,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美觀、愉悅而又環保的汽車產品。
其一,在色彩方面,為了更好地給用戶帶來豐富情感價值,減少在涂裝和售后修復流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對人員健康的影響,寶馬通過全流程的思考與行動,努力節約每一升水、每一度電,回收利用每一公斤廢棄物。
全流程的思考與多樣化的措施,讓寶馬單車生產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
譬如,在提供1000多種車輛外觀涂裝色彩的同時,寶馬還在工廠中采用先進的水循環管理系統、污泥干化設備、VOCs處理設備等,以實現更少的資源消耗、更少的廢棄物生成、更低的有機物揮發,同時又更好地保護用戶和員工的健康。
其二,在材料方面,身為第一個加入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組織發起的“1.5℃控溫目標行動”,并提出“360度全鏈減碳理念”的德國車企,寶馬更加注重對創新、前瞻、資源友好型材料的開發與利用。
譬如,為了實現可持續理念與豪華品質兼得的目標,產品研發之初,寶馬就對車內200多種材料設定了嚴格的檢測標準。
BMW i5座椅采用的Veganza純素皮革(不含動物成分)
同時,在各個級別的車型上,寶馬一方面攜手供應商對鋼、鋁、動力電池原材料進行更好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也不斷開發和提高對包括像Econyl再生尼龍、Performtax、Veganza純素皮革、Verdana生物基材料等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
其三,工藝方面,堅持更少材質的堆砌,更多呈現人文意蘊之美。作為一家秉持“家在中國”戰略的跨國車企,寶馬集團在中國全面推行的可持續發展事業,集中體現出了更多現代化的思考、關切與行動。
尤其是將當代的可持續理念、工藝創新、產品美學,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積極呼應,讓新的工藝流程不僅僅關乎自然、環境的科技創新、數據導向,而且不斷融入中國本土的人文精神、社會關懷。
全新BMW i5 “雷擊木”飾板
譬如,2023年推出的全新一代BMW i5上,“雷擊木”鎏金飾板的設計靈與制造工藝,就源自中國傳統的錯銅工藝。
BMW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內飾的蘇繡、大漆、螺鈿工藝
譬如,2019年推出的全新一代BMW 7系華彩輝耀典藏版上,包括大漆、蘇繡、螺鈿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工藝獲得了一種別開生面的“新生”。
走筆至此,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
寶馬圍繞CMF(色彩、材料、工藝)的創新與實踐,與前文提到的“生態時尚”的可持續潮流2.0所呈現的三個維度高度契合,也顯示出進入新世紀以來,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寶馬所探索和引領的可持續潮流,除了事關色彩、材料、工藝等產品設計的創新與更新,背后更是對當代人處境的一種深刻體察、深入關切,也見證著中西方智慧的又一次交流與交匯。
400多年前,被翻譯和解讀為“植物制造”的《本草綱目》陸續傳入歐美,400多年后的今天,伴隨著時尚圈、汽車圈等現代消費品面向“可持續消費與生產(SCP)”的轉型和變化,一個嶄新版本的“植物制造”、一股全面的可持續潮流,又從西方刮回東方。
在這場跨越幾個世紀的交流與對話中,21世紀的時尚圈、汽車圈的“本草綱目”應該是什么樣子?
這方面,先有被Z世代年輕人追捧的潮牌們做出的嘗試、探索與回應;后有汽車圈頂流品牌們的思考與洞察、探討與摸索。
與此同時,我們又該怎么看待從時尚圈到汽車圈,乃至整個現代消費品領域全面興起的這股可持續潮流?
“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因為表面上的不和諧,可能孕育著更高的和諧”。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關于和諧與美的這番辯證思考,為我們提供了破題的鑰匙和線索,它也恰好與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智慧——“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聲氣相通,聲氣相求。
譬如,寶馬在色彩、材料、工藝方面的眾多可持續成果,以及背后全產業鏈轉型的脈絡,就是一個汽車圈的出色樣本和范例。
在路由社看來,寶馬將“可持續”潮流和背后更深的一系列洞見、創新和實踐引入當下中國汽車產業界,是對“植物制造”這個跨越東西方數百年的概念與想象,一次融匯古今、跨越東西的生動詮釋,不僅引領了汽車行業的可持續潮流,也跟國內汽車行業的新四化轉型產生共情、共鳴、共振。從而,也書寫著汽車圈本草綱目的一個嶄新篇章。
這種有關“本草綱目”的動態理解與不斷演繹,也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古希臘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創始者之一德謨克利特的智慧與箴言——“宇宙就是變化,生命就是敘事”。
無論是在達爾文適者生存機制的科學語境下,還是在李時珍植物制造的生態視閾中,宇宙是一種相互作用,而生命不斷將這種作用組織起來,讓彼此生活在可持續的息息相關之中。
-F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