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胖東來”的老板于東來,顛覆了我的三觀。
我以前其實是不知道于東來這個人的,只知道到處都在傳“胖東來”這個超市搞得多么好,無數的商界名流都對它贊不絕口,其中包括馬云、雷軍這樣的商界頂流。
后來,我在網上看到他很多講話的視頻,就被他的各種觀點所折服。
我真的恨不得自己十個手指全是大拇指,都用來給他點贊。
由衷佩服。
不夸張的說,要把他稱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一點都不為過。
可能有人聽到我這么說,就會覺得我在夸大其詞、刻意吹捧。
但如果你認真聽過他的一些言論,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被他深深折服——甚至是改變。
多的不說,我就給你列舉他的三句話。
你要是聽懂了,這個效果,真的不亞于看10本暢銷書——至少我是這樣的,很多時候,花幾個星期看一本書,所獲得的知識或者見識,還不如聽有些人說幾句話有用。
先看第一句:
“加班就是不行,你加班是占用別人的成長機會,你剝奪別人的時間,是不道德的。 ‘我連續一個月開賣場我都沒睡覺’,以此為榮,犧牲自己、造福大家,感覺自己多么驕傲——你知道你多么無恥嗎?你犧牲自己,你還得影響別人、讓別人學你,多么無知!還這樣誤讀自己,讓自己覺得自己多么高尚!高尚是什么啊?高尚是讓自己快樂、讓別人看到你的快樂,也能學到快樂的方法……”
雖然這段話是在批評加班,但核心是批評犧牲、批評自我感動。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些現象:
在一個家庭里,父母但凡是那種一切都為了孩子,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夫妻早已名存實亡但“為了孩子”也不敢離婚,這樣的家庭,大人不開心、孩子也不會健康快樂;
在一段關系里,但凡是有誰為了對方總是犧牲,這樣的關系注定就不會幸福。犧牲得越多,這段關系包袱就越重;包袱越重,快樂就越少;快樂越少,分得就越快。如果不分,時間長了,就是彼此折磨。
“高尚是讓自己快樂”——我真的希望、甚至是乞求——任何跟我有關系的人,父母、伴侶、朋友、合作伙伴、客戶……我都希望你們在跟我相處的時候,先考慮你們自己,無論你們是要給我錢還是給我愛,我都希望你們是心甘情愿的,千萬不要有半點為我犧牲的感覺。
“犧牲”就是人造包袱,這個包袱一旦被造出來了,就一定得有人去背著,反正不是你背就是我背,我們之間,最起碼會有一個人會覺得很累——甚至,在有人犧牲的關系里,往往每個人都很累。
所以,如果造福我必然要犧牲你,那么,千萬別為我犧牲。
再來看第二句:
“我并不是為了去討好顧客。討好顧客,這是不道德的。吃虧呢,也是對顧客的不尊重,因為你吃虧,就是顧客錯了。我們做這個經營,不是為了只是去服務顧客,我們只是自己喜歡,去創造品質,然后再呈現給社會。”
(建議大家多讀幾遍這段話,一字一句的讀,慢慢讀)
為什么說于東來是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呢,你看,這句話跟上一句話,雖然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講的,主題也不一樣,但核心理念是一樣的——都是在強調不要犧牲、不要討好、不要吃虧,先滿足自己。
他的思想,是成體系的,甚至也是違反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和認知的——反正我以前就覺得,“先滿足自己”這種話,聽起來顯得很是自私。
其實不然。
你看,“討好顧客”,這話聽起來就很卑微、仿佛受了某種委屈。但人家路過來往的人,也沒求著讓你去服務啊,你做點生意,本來就是為了找點事情干、掙錢,怎么還委屈上了呢?
所以,從個人角度講,就是先滿足自己、先是自己樂意了、開心了,才能好好服務顧客;從公司角度講,先是自己的員工滿意了,他們才能更好地去服務顧客。
還有,我們需要改變的觀念是——“吃虧是福”。
吃虧不是福,絕對不是——干任何事、跟任何人相處,前提都是不能吃虧。
不能讓別人吃虧,也不能讓自己吃虧。“損人利己”跟“損己利人”的危害是一樣的。
你損人利己,人家對你就有了怨恨,在你身上吃一次兩次虧,再多幾次,人家就不愿意了。同樣,你損己利人,一次兩次你沒有怨言,但次數多了,你就不愿意了,然后就悄悄怨恨別人,結果就是不歡而散,你以前的付出,都前功盡棄。
我現在覺得,不管是生意還是生活,甚至談情說愛、交朋結友這些事情,都很簡單,只需要把握一個原則就行——“我心甘情愿,你來去自由”。
千萬別濫用“心甘情愿”,真正的心甘情愿有且只有一種,那就是不要讓自己吃虧。
因為只有不吃虧,人才會真正的心甘情愿,否則,無論你怎么安慰自己心甘情愿,那都是假的。
再看第三句,在被問到“采購的員工吃回扣,怎么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于東來說:
“如果我們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會很自責的。我們覺得,我們害了我們的員工,我們不會去埋怨員工,因為企業管理的能力達不到,才導致這種結果。讓員工走了彎路,我們會感到痛苦、對不起員工。還是希望員工成長,盡量的,讓他知道錯了就錯了,然后怎樣去改變,也不要讓他背上這個包袱,因為這種包袱,是尊嚴的包袱。一個事情就把一個人一生都毀了。我們以前也犯過錯,也(因此)去處理員工,到后來慢慢就不處理了,甚至要給員工做工作,讓他放心,這不是他的原因,這是環境的原因。誰不犯錯呀~”
我就問你們,這段話,震不震撼?!
這就是我把他稱之為“教育家”的原因,甚至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用這樣的觀念去面對自己的父母、伴侶、孩子,家庭是不是就會更融洽?不把對方犯錯歸結為是對方做人的問題,而是去理解他犯錯的原因,最起碼,你自己也會少生很多不必要的氣。
就像現在很多小學生喜歡玩手機、喜歡集煙卡,大人看著孩子這樣不好好學習,就很生氣,然后就是打、罵,但發現并不起作用。
孩子即便不玩手機了、不集煙卡了,但他還是不好好學習,大人是不是該反思反思了呢?
我覺得,在一個家庭里、在婚姻里,我們的家庭成員或者伴侶犯了錯,無論是多么離譜的錯,我們作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作為這個婚姻的一部分,都是有責任的。
我們經常講,在一個家庭里、在婚姻里,要懂得“包容”,道理誰都懂,但真正能做到包容的,又有幾人?
為什么我們能懂得包容的道理,卻做不到包容呢?
歸根到底,還是不知道具體如何包容。
如果你認為對方犯錯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全都是對方個人造成的,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你是判官、你是看客、你是路人,那么,你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包容的。
要做到“包容”,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你要認識到自己也有錯。
如果你不覺得自己有錯,那么你就需要承認,對方犯的錯不算什么錯。
比如,你的孩子在馬路上踩水坑,衣服褲兒都打濕完了不說,還整感冒了。如果你覺得孩子犯錯了,那么你自己也有錯,你錯在沒有做到引導和教育;如果你覺得你沒錯,那是孩子自己干的,那么,你就得告訴自己:孩子喜歡玩水是天性,這算不得錯。
錯誤一起承擔,不管這個錯是誰犯的——這是一個家庭幸福和睦的必要條件。
總是批評別人、責怪別人,不僅解決不了問題、惡化關系,還搞得自己整天不開心。
很巧的事情是,于東來這些思想,跟孔子的思想就是不謀而合的。
《論語·子罕篇》就提到,“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所謂“勿意”,就是不要憑空揣測別人;“勿必”,即不武斷、不絕對;“勿固”,即不固執;“勿我”,就是說別自以為是。
以犧牲為榮、自我感動,這其實就是一種自以為是;
覺得做服務行業、搞人際關系,就是要討好別人、甚至要吃點虧,這就是憑空揣測別人、把別人當壞人看。你怎么就斷定別人是想占你便宜、需要你低三下四呢?當你作為消費者、作為別人朋友的時候,你也并不是總希望占別人便宜、要別人伺候你吧?
看到別人犯錯了,就馬上批評、指責、處罰,這就是武斷和固執,武斷和固執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覺得自己沒有錯。
孔子的“四勿”,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為我們的生活規劃了大概的方向,而于東來的三句話,則是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去執行的方法。
所以,我覺得,即便于東來沒有孔子那么偉大、能稱為“圣人”,但于東來最起碼算得上孔子所說的“君子”。
我們成不了圣人,最起碼可以學君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