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為大多數人
帶來幸福的人
是最幸福的人。
——馬克思
又是一年畢業季,離別、憧憬、希望、傷感......各種情緒影響的不只是莘莘學子,還有我們每一個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情緒價值忽然成了一個熱詞。
情緒為什么這么重要,它折射出什么樣的時代癥候和社會心理,如何讓幸福成為我們生活的主旋律?主持人一菁走進清華大學,拜訪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積極心理學的領軍人物彭凱平教授。
●人物介紹 ●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教授,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前院長。198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獲得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后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2008年5月起受聘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至今發表450多篇學術期刊論文,論文引用量兩萬五千余次,自2015年起,連續10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心理學家榜單”。
擁有提香式微笑的女生?
更容易得到幸福
1999年,積極心理學之父、美國賓州大學的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用嚴格的科學研究方法,使心理科學和實踐重新關注人類的積極心理力量,以提升人類的普遍幸福感,活出美好的生活”——這種新思想,被稱為積極心理學。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追求文化、知識、情感上的一種美好、愉悅的體驗,于是彭凱平意識到,積極的心理是解決人類心理健康的一個新的思路,作為一個教育者,幫助人們養成積極的認知習慣是一種責任。于是彭凱平將積極心理學引入中國。在堅持不懈地宣傳蓬勃積極的心理品質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地感染著身邊的人。
如何利用積極心理學去收獲幸福?彭凱平在新書《幸福的種子》中提到了五個方法:展示有感染力的笑臉、行動、積極溝通、用心去欣賞和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體驗澎湃的福流。
在訪談現場,彭凱平向一菁解釋了“提香式微笑”,他說,實驗表明,擁有這種微笑的女生更有可能獲得幸福。
塞利格曼說
幸福科學的偉大轉折
發生在中國
2012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愿望,具有現實意義,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發起積極心理學的第一人,彭凱平連續兩年受邀參與聯合國的“國際幸福日”紀念活動,并在聯合國會議大廳發表了有關幸福科學的主題演講。彭凱平的演講獲得了熱烈的反響,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在幸福、心理健康方面的蓬勃發展。
為了讓積極心理學走出學術殿堂、惠及社會,2016年,彭凱平大力推動清華幸福科技實驗室(清華H+Lab)的建立。這是一個致力于用現代科技探索幸福奧秘的實驗室,讓人們通過與技術互動,更好地體驗幸福,從而提升人們的安全感、成就感、幸福感。2023年,世界上第一個市民幸福中心和體驗中心——永寧幸福科學館正式開館試運營,這是中國人在21世紀對人類文明的積極探索,彭教授和一菁分享,中國對于幸福的科學研究,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心愿很簡單
讓熱愛的學科
從一個調味品變成必需品
1988年,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留校任教的彭凱平憑借著優異的成績前往美國留學,并于1997年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學位。隨后,彭凱平開始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任教并成為其終身教授。2008年,彭凱平回國復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并擔任首任系主任。
在教學一線和學生面對面,推動積極心理學走向大眾,彭凱平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極致的“福流”——這是一種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忘我狀態,一種幸福的終極狀態。在福流中,個人所做的事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一種享受和回報。在不斷研究和普及積極心理學、讓積極心理學走向大眾的過程中,彭凱平不僅找尋到了自己的福流,也將福流注入萬千心田。他說,人生一定要把自己活出心花怒放、福流澎湃的體驗。
幾年前,曾經有記者在街上問遇到的每個人:你幸福嗎?答案莫衷一是。
很多人渴望幸福,但常常又覺得幸福渺茫,不知道幸福在哪里,說不出幸福是什么。彭凱平教授似乎知道我們的疑慮,于是把自己的新書命名為《幸福的種子》。憧憬幸福的你,不妨打開它,為自己的未來,培植下一片生命的綠蔭。
拍 攝 花 絮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