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彝山索瑪花》精彩章節推介(1)
安徽 席建華(溪流)
安徽作家席建華(溪流)先生的力作長篇小說《彝山索瑪花》,最近由《今古傳奇》(總第七四四期)全文刊載,好評如潮。應讀者之邀,現特將部分精彩章節奉上,敬請批評。
內容簡介:
清末年間,太平軍某部首領(軍師)為保存財寶,把藏寶圖散嵌在七朵黃金索瑪花之中,讓心腹分別掌握,必須七朵湊齊,藏寶圖方可顯現。首領先亡,一場“索瑪花”之爭在血雨腥風中展開。待風雨過后,心腹發現受騙了:索瑪花中并沒有什么圖,一切都是個“無”,是首領做的“套”:籠絡人心拼殺戰場。但機緣巧合,首領真正的藏寶圖卻現于世間,又是一番血雨腥風,財寶見天,“無”中生了“有”,而最終得寶的人卻陷入了“守寶”迷茫。恰巧一場天災襲來,“有”又成了“無”,一切回歸美好的自然。書中鞭撻了人性的虛偽,歌頌了人間真情,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人物群像,弘揚了民族團結精神,給讀者以人生的啟迪。其中多處精彩的武打場面,彰顯了新派武俠小說的特點,增加了閱讀的趣味性。
五 巨蟒纏身 二神命懸一線
跳出五行 寶善逃出生天
吳老七抬腳要追,猛聽二神在左面不遠的草叢中急急地叫“七哥、七哥”,他挺身側聽,由于左腳微跛,站立時身子習慣性的向左歪了一下,正巧一把明晃晃尖刀緊貼右耳帶著風聲刺過。老七一身冷汗,暗叫一聲“慚愧”,隨即下蹲轉體,右手執單刀護面,左手緊握右腕,右肘向后擊出,一氣呵成。這一招行云流水般的轉身反肘,“嘭”地一下擊中一柔軟之物,隨著一聲“嚶嚀”,接著“唰唰”草響,似是一女人穿草而遁。這招轉身反肘,正是分筋錯骨纏龍手的絕妙招數,動作幅度極小,特別適合這山地小范圍打斗。剛才遭遇偷襲,反敗為勝,此路拳術威力大顯。
吳老七聽得敵人穿越草叢逃走,此時哪里還有心顧得追趕,緊忙轉身向二神方向摸去。
聽到前面不斷傳來的撲撲騰騰的聲響和急促的喘息聲,老七大感疑惑,這哪里是與人打斗的聲音啊?急忙分開密密厚厚的一層亂草,老七立即被眼前景象驚呆了:一人一蟒正在地上翻滾,滾平了偌大一片草地。一條碗口粗、一丈多長的斑斕山蟒一圈一圈地緊緊把二神纏倒在地上,尾巴撲打著地面,一張大口吐著半尺長分叉的舌信子,正咬向二神的腦袋,卻被二神雙手死死掐住七寸,使勁兒推阻在臉前。大蟒被掐吃疼,身子纏的更緊。二神此刻已是被纏得呼吸急促,滿臉通紅,更是絲毫不敢松手。一人一蟒正處在對峙的生死關頭,老七到了,急忙上前正要揮刀砍蛇,又怕傷了二神。一眼瞅到那蟒蛇肛門,用刀一通,蟒蛇身體瞬間軟了。肛門是蟒蛇最薄弱的地方,一旦被纏住,攻擊此處最為見效。又猛聽得“咔吧”一聲,二神掐碎了大蟒骨頭,蟒頭一下垂了下來,隨即纏著的身子松了。二神雙手放開,躺在地上大口喘息不止,一時站不起來。老七看到二神身邊不遠處,還躺著一只已經死去的一尺多長的野貓,想來是二神打擾了這條蟒蛇的進食而受到攻擊。這種蟒蛇是山區著名的山神蟒蛇,成年個體可達十多米,有驚人的捕食能力。今天二神遇到的這條蟒蛇尚未成年,不然后果難以設想。
老七擦擦頭上的冷汗,用力扯開纏在二神身上的死蟒,剛剛扶他起來,就聽左右兩邊都有動靜傳來,二人心里一緊,立馬背靠背站立。二神擺著請君入洞的架勢,吳老七則握著背厚刃利的彝家山刀,眼光盯住了前面的草叢。一會兒,二神前面的草中大步蹚出兩位山民,二神略一點頭,忙轉身和七哥并肩盯著前方。兩位山民也是山獵的好手,看到這個架勢,立即一左一右分立他們兩邊,手中山刀在握。這時就聽得草叢一陣響,鉆出一個身背白色氈帽的瘦子和一個滿臉金黃的漢子來。二人都是跟隨三師兄寶善的來犯之人,交手后吃虧不少,這才好不容易鉆出草叢,一眼看到這個陣勢,本來就是驚弓之鳥,此時更是驚恐萬分。那黃臉漢子張嘴就叫:“哎呀,他奶奶的!”轉身就鉆進草叢跑了。那背氈帽的瘦子還想出招,一看一對四,哪敢戀戰,也緊跟著溜了。山民要追,吳老七攔住了他們,說:“跑不了的。”
四人坐下剛要敘話,忽聽到前面高處有人長吼,聲如狼嚎。
吳老七躍上不遠處的大樹向吼聲處看去,發現上面已經快到中心山峰。峰上站立著男女二人,一男人絕望地昂天大吼。大漠草原上的漢子,往往情緒激動處,常常坦胸對天長嚎,一抒豪情。而此時老七聽來,這長嚎中卻充滿了絕望與不甘。正看之間,又有兩個黑衣人也攀到了那個峰頂。老七飛快下樹,拉起二神一起向中心山峰摸去。
那男女二人,正是三師兄寶善和他帶來的幫手加情人金雁。二人進入迷魂陣后,左沖右突,就是沖不出這個被迷了魂的地方,和其他人也失去聯系。在峰下遇到受傷的金雁后,二人看看四周實在走投無路,最后攀上了這座中心峰頂。
這座山峰位于西南大山的中心,僅比周圍山峰高出兩丈多,中間一片平地都是砂石,寸草不生,顯得很是突兀。這個峰的正北坎宮方位、正東震宮方位和正西兌宮方位,大師兄早就安排人植滿了矮樹和灌木,卻在正南離宮的方位,留下一片空地,僅僅蓄著一片茂盛的山草。
二神和吳老七登上峰頂,看見金雁受傷半躺在地上,剛才正是老七分筋錯骨纏龍手的一招轉身反肘擊中了她的腹部。三師兄寶善和一個瘦子、一個身著藏裝、頭上戴一金箍的披發藏人圍坐旁邊,正在那咳聲嘆氣。老七他們悄悄閃來,撥開草叢,面對三師兄躬身作揖,口說:“三哥別來無恙?”
對面幾人沒聽到動靜卻突然看到有人現身,大驚之下一縱而起,“倉郎朗”亮起刀劍就要撲上。三師兄卻認出了七師弟,攔住自家二人,還了一揖,道:“七弟安好?”二人此刻四目相對都有些激動。當年同門學藝,一共七兄弟,他們二人關系最厚,情同手足,心理走得最近。老六、老五戰死沙場,師父軍師被害,五人天各一方,如今戰場相見誰還有心出手相搏?
那廂頭戴金箍的披發藏人,看到三師兄和老七啰嗦,心里很不耐煩,就右手藏刀一挺,一招西風卷簾,刀鋒掃向二神腦袋;同時左手氣貫掌心,以大力鐵砂掌的手法,拍向二神前胸。二神忙退半步,卸去了這生死兩招,但掌風、刀風掃得臉上發疼。知道此人功力不小,二神哪里敢絲毫大意,趕忙一個半蹲,單刀架在頭頂,左腿蹲實了,挑起右腿一個橫掃千軍,向披發藏人下盤掃去。藏人運起輕功,嗖地躍起一人多高,趁著下墜之勢揮刀直劈二神,二神橫刀擋了上去,藏人不敢碰硬,一邊匆匆收刀一邊落下身子。這個下落的當口,他的下身突然暴露在二神面前,二神瞬間左手伸出,一把抓住了披發藏人兩腿之間的“雀兒”。那藏人大驚,忙揮刀削向二神手腕,刀鋒未到就已疼得大叫著跌在地上,掙脫出來,雙手捂住褲襠,連滾帶爬鉆入身邊荊棘叢逃走了。草地上留下一只藏刀,發著藍瑩瑩的光。
一旁金雁躺在地上看得滿臉通紅。這金雁本是草原上牧馬姑娘,從小練得一身馬上武功,但進入山區打斗卻施展不開,處處受阻,剛剛在氣海大穴挨了吳老七一招勢大力沉的轉身反肘,被打成重傷,早就斗志全無,只是呆呆地望著三師兄寶善、她心中的三哥。這時看到那藏人的樣子,躺在地上的金雁險些笑出聲來。
那邊瘦子揮著賊亮亮的一把彎刀,“嗬嗬嗬”地叫著、蹦著與老七纏斗一起。吳老七,這位當年的軍帥府內務總管,施展著一套借以成名的“分筋錯骨纏龍手”,提膝沖襠 、上步沖膝 、轉身反肘 、拉脖頂膝……一招招如大江流水,一波波擊來。那瘦子豈是對手,早已是手忙腳亂,窮于應付了。突然老七露了個破綻,中門洞開,那瘦子見有機可乘,一刀中路直進,一刺到底,想給老七一個透心涼。吳老七等的就是這一招,忽地偏過胸脯,一道銀光從胸前掠過。瘦子的彎刀已經使老,抽還不及,自己上半身卻送了過來。老七一招掛錘頂心肘迎了上去,擊在瘦子胸口,力對力相撞,威力加一倍。那瘦子哇地一口鮮血噴了出來,卻腳步沒停,提著彎刀一頭鉆進草叢溜了。
此時,三師兄寶善扯起金雁,雙手牽著跨向峰邊,相互看了看,隨即旁若無人地眼睛一閉,一了百了地雙雙向草地那邊的峰下跳了下去。然而三師兄、金雁他倆萬萬沒想到,觸地后身體一輕,卻掉入一個地洞。三師兄扶著金雁站起仔細聽去,地洞深處傳來嘩嘩流水的聲音,遠遠地似有亮光閃動。他忙拉著喜極而泣的金雁,沿著洞里的石階摸黑向下走去。
原來這正是大師兄楊天岳設計的迷魂陣出口所在。迷魂陣按照一定的路線當然能都走出去,五行既然相克,也能相生。而這個出口卻是大師兄用來防備意外,給自己人留下的生路,但必須用重物撞開洞門,方能逃出生天。在相理上這叫做“跳出五行外,方做等閑人”。其他人哪里知曉這個訣竅。三師兄在即將被人趕盡殺絕之際,也算是命不該絕,誤打誤撞成就了這個機緣。
(謝謝閱讀。精彩章節稍待繼續。)
作者簡介:
席建華,筆名溪流。皖籍人士,渦河布衣,安徽作協會員。人生課堂上尚未畢業的小學生。學文五十秋,佶屈聱牙;練琴六十載,嘔啞嘲哳……曾有散文集《天命》問世,中短篇小說和散文約百余萬字散見于國內外報刊與網絡平臺。《我的遙遠的谷水河》曾獲“全球老子征文”散文類二等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