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專掌制誥、史冊、文翰等事務,負責考察并評議制度,詳細校正各類文書,并備天子顧問之需。遇國家大政事、大典禮,翰林院需召集諸臣共議,與各部門共同參決。
圖片點擊可放大
明朝翰林院組織架構圖
翰林院主官為學士,品級為正五。
其下設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品級均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二人,品級均為正六品;五經博士九人,品級為正八品且職位世襲;典籍二人,品級為從八品;侍書二人,品級為正九品,但此職位后來不常設;待詔六人,品級為從九品,同樣不常設;孔目一人,未入流;修撰品級為從六品;編修品級為正七品;檢討品級為從七品;庶吉士則無定員。
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均屬學士之列,他們除負責翰林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外,更常擔任皇帝的顧問。皇帝賦予他們極高的榮譽,當天子親臨太學聽講,或舉行郊祀慶成等宴會時,學士需侍坐于四品京卿之上,以此彰顯其尊崇地位。
除學士之外,明朝翰林院中還有侍讀、侍講,他們專門負責講解并誦讀經史典籍。此外,這一板塊還設有特殊的五經博士,他們分別掌管專門經典的講解與傳授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五經博士的后裔能夠世襲獲得圣賢先儒的優給待遇,但他們并不需要參與書院的具體事務管理。
明朝翰林院的內務事務則由典籍牽頭,侍書、待詔、孔目協助,共同掌管翰林院的章奏、文移之事,并負責管理翰林院的圖書。
修撰帶著編修和檢討,他們一起構成了史官團隊,負責記錄王朝的歷史。修撰主要負責修實錄,記錄皇帝的言行,講解經史,還要寫典禮的文稿。
檢討主要負責修國史,就是寫國家的歷史。而編修則更多地負責起草詔書和處理機密文件,為王朝的政務提供支持。
最后來說下庶吉士群體,他們主要由科舉考試中選拔出的具有潛質的進士擔任,類似于今天的企業管培生。
在任期間,他們有機會參加“轉正”考核,每三年進行一次。通過考核并留下的人,如果是二甲出身,則會被授予編修職位;如果是三甲出身,則會被授予檢討職位。
而那些未能留下的人,則會轉任其他職位或被外放。
明朝宣德五年時,曾命令學士負責庶吉士的教習工作。而到了萬歷年間以后,這項教習工作則由吏部和禮部的侍郎共同負責。
為什么明朝很多尚書也兼任大學士呢?自成化年間起,周洪謨之后,禮部尚書與侍郎的職位必須由翰林出身的人擔任,而吏部兩位侍郎中也必須有一人出自翰林。
凡是由翰林出任尚書的人,都需要兼任學士銜,六部都遵循這一慣例。侍郎則需兼任侍讀或侍講學士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