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作為放射診斷的儀器存在輻射是必然,PET/CT的輻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CT發射出來的輻射和PET檢查使用的放射性藥物的輻射。 CT所致受檢者的輻射高低取決于CT掃描的參數:管 電壓及電流越高,螺距值越小,旋轉速度越慢,所致的劑量越高。平常進行的CT檢查多為局部結構診斷,對 圖像質量要求較高,而較高的掃描參數會導致比較多 的輻射。而PET/CT中的CT主要用于確定PET功能 異常的定位,所以采用的是較低的掃描參數,輻射劑量 比較低,通常一次掃描CT所需的輻射劑量在4-6 mSv。
PET設備本身沒有輻射,其輻射主要來自使用的放射性藥物,放射藥物所致的輻射劑量取決于注射于受檢者體內的劑量,注射的劑量越大,受檢者所接受的輻射 劑量就越高。以目前PET檢查最常用的放射性藥物18F-FDG 為例,注射量通常為0.1mCi/kg體重左右,對于20-100 kg的受檢者注射放射性藥物的活度為7mCi,對其所致的有效劑量為1.4-7 mSv。
因此,一次 PET/CT 檢查所接受的總輻射劑量為6-13 mSv,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PET/CT檢查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劑量 在不斷減少,CT的掃描參數也在進一步降低。目前的 新一代PET/CT機器一個普通成人的輻射劑量基本上可以控制在5 mSv左右,而兒童因為用藥量少、掃描范圍小因此還會更低。在放射導致的損傷效應數據里,年輻射劑量小于250 mSv被認為是無顯著傷害。
我國對于從事放射性工作的專業人員要求年平均有效劑量小于20 mSv,一次常見的心臟增強CT所致的有效劑 量在10mSv左右,一個正常人每年接受的自然環境輻 射劑量大約在2.4mSv,如果在高原地區生活或者經常飛行,隨著宇宙射線的增加這個數值還會再高一點。
由此可見,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在醫學檢查里面并不是很高,也是在公眾輻射的安全范圍內,因此對于醫 學放射性檢查,在病情診斷需要的前提下進行PET/CT 檢查是安全的。
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對輻射比較敏感,所以在開展醫療放射檢查前要更加嚴格地評估 患兒是否能從檢查中獲益,是否還有無輻射的替代檢查方案等,如果必須要進行有輻射的檢查,則應在滿 足診斷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患兒接受的輻射劑量。因此,在接受醫學放射檢查前應詳細評估患兒需要掃描的重要部位,確定合適的掃描參數,對于重點觀察的部位掃描參數會傾向于使圖像更清晰,而對于 風險偏低的部位應盡量選擇可以達到診斷需求的小劑量輻射參數。對于需要使用放射性藥物的檢查,在劑量選擇方面,可以在使PET/CT敏感度不斷提升的 前提下,采取多一點拍攝時間、使用更佳的影像算法甚至AI云計算的方式,盡量達到使用小劑量放射性 藥物獲得滿意檢查目的和更好圖像效果的目的。在檢 查結束后囑患兒大量飲水,以促進放射性藥物通過尿 液盡快排泄以減少體內的滯留時間。對于患兒和家長來說也需要他們配合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對于年齡較小不能配合檢查的患兒,選擇合適的時間讓患 兒在自然睡眠中接受檢查,一般是通過常規的哄睡、 誘導睡眠的方式讓大多數患兒安靜入睡。而對于不 能配合完成檢查的患兒,需要在告知家長的情況下借助藥物的幫助來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