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雖然孤獨患者常常覺得別人看不見自己,但他們的孤獨在別人眼中卻是非常顯著的事實。”很多時候,身為“孤獨患者”的親友,我們常常將對方的“獨處”當做是一種“孤獨”,便熱心地想要幫助對方驅散這份“孤獨”。并且正是這種熱心卻更容易將對方推向真正的孤獨!
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與好友卡爾森打賭,他聲稱自己可以讓對方在很短的時間內養一只鳥。卡爾森對此不以為然,因為他對養鳥這種事毫無興趣。沒過幾天,卡爾森收到了來自詹姆斯的生日禮物——一個精致的鳥籠。收到鳥籠的卡爾森依然不以為意,只是將鳥籠稱為“一件漂亮的工藝品”并將它擺在了房間最顯眼的地方,借此告誡詹姆斯盡早放棄這個賭約,因為他是絕對不會因為一個鳥籠而養鳥的。然而,令卡爾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這之后每當有客人來訪,看到那只空空的鳥籠都會詢問:“教授,你養的鳥哪里去了?”起初,卡爾森還在一遍又一遍地向對方解釋,自己從來沒有養過鳥。可是次數多了,面對客人困惑且不信任的目光,以及無休止的提問,卡爾森終于還是如詹姆斯所言買了一只鳥。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當我們在心中被掛上“籠子”的時候,便會不由自主地添購可以填充“籠子”的東西。
我為什么會在這里講述這個“鳥籠”的故事呢?因為鳥籠效應不僅體現在對外物的影響上,還會對一個人的情緒產生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對于那些“被孤獨”的人來說效果更加明顯。職員安迪是一個對自己的獨身生活十分滿意的女孩,但她身邊的人似乎并不這樣認為。公司的同事在得知她獨自生活時,總會詢問“你獨自生活難道不會覺得孤獨嗎?”初次聽到這個問題的安迪覺得很驚訝“為什么會感到孤獨呢,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父母也會面帶愁緒地看著安迪,“我們都很擔心你,你獨自一人在外實在是太孤獨了”安迪也會耐心地告訴他們“我并不感到孤獨,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很滿足”。
然而,安迪的回答既無法取信于同事,也并未令父母感到安慰,他們反而覺得這只是安迪為了緩解自己的孤獨自欺欺人的說法罷了。于是,日復一日,同事與父母的“關心”從未停止,而安迪也在一次次的解釋中變得憂慮,她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從未感到孤獨,是否真的在自欺欺人。
我遇到安迪的時候,她已經不是那個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而愜意的女孩了,她變得十分焦慮,十分自卑。在咨詢過程中她曾一次次地詢問我,“我是否真的一無是處,是否會孤單一輩子”。
我相信,沒有人希望自己的親友經歷安迪的苦痛,更不愿自己的關心最終變成了將對方推下深淵的最后一擊,因此,在向對方傳達我們的關心之前,準確地辨別對方的“孤獨”就成了更為重要的一件事。
個人簡介
高立平,社會心理學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證情緒管理師,大地英豪首席心理咨詢師,靈語國際心理中心情緒管理師。人本主義心理學踐行者,通過對心理理論與實際案例的歸納總結,在情緒管理和社會關系等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與分析。研究領域:PTSD、情緒管理、抑郁與焦慮、藝術治療等,皆有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頒發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