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常會從許多前人的經驗、或是談愛情與婚姻經營的書籍等,得到一些關于經營感情的常識
但有時候,這些常識,可能會成為一種迷思,當我們按照這些常識去檢視自己的感情與婚姻時,很可能會因而受到打擊、而覺得“自己的婚姻是否沒救了?”
因此,在這里,我想討論一下這些迷思,來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如何做,可以改善我們兩人的關系?
▍迷思一
伴侶有共同興趣,可以讓感情更好?
過去許多研究爭論究竟是相似的人在一起比較幸福,還是互補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
兩人有共同的興趣固然不錯,但也可能會因為這個興趣而爭執;相反地,兩個互補的人一開始相處或許新奇感,但長期下來也可能因為缺乏共同話題、價值觀差異而爭吵不斷。
所以,到底是相似好還是互補好?我認為,重要的不是你們像或不像,而是你們能否欣賞彼此的“像”,并尊重彼此的“不像”。
舉例來說,我和我的先生,除了我們各自的工作之外,還是同個樂團的團員。很多人會對我說:“真羨慕你,你們有共同興趣,感情一定會比較好。”
不過,我發現,在我與先生交往的前期,我們時常為了樂團的團務、對創作的看法不同而吵架。
后來,我慢慢看到了,我先生的性格對于樂團與創作的幫助。因為他的巨細彌遺與未雨綢繆,使得我們避免了一些錯誤,讓我們的創作能夠更加完整與成熟,使得我們樂團有更多的成長;
我先生也慢慢發現,我的天馬行空、樂觀與抓大方向的個性,使得他不會陷入自己的細節的焦慮地獄,能夠適時地把他拉出來,也能夠給他更多的刺激與靈感。
當我們能夠接受對方與我的不一樣,也能欣賞彼此時,我們的共同興趣,才成為對我們關系加分的寶物。
因此,重點不是要有共同興趣,而是,當我們能夠學會了解對方,欣賞對方與我不同的樣子,我們才有機會尊重他原本的樣貌,而不只想要改變他;
當我們學會欣賞他的長處,我們才能學會尊敬自己的伴侶,尊重與尊敬才是關系經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迷思二
關系不好,是因為他的情緒或性格有問題?
不論是伴侶關系或是婚姻關系,當兩人分手或離婚時,我們可能聽過:我會分手,是因為對方的個性…….或者,我們也時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性格不合。
實際上,性格不合可說是一言以蔽之,說明了許多伴侶關系間的困難。可能有些人會覺得,當有一方個性很糟糕、情緒控管很差,因而不適合交往對象或是踏入婚姻。
但事實上,有很多時候,絕對性的情緒或性格有問題因而影響關系,是比較少見的;最常見的狀況,其實是兩個人并不合適。
每一個性格,都有他的正向與負向的一面。很多時候,性格無好壞,人也無好壞,但彼此是否合適,才是影響關系的重要關鍵。
一個后設分析整合了137項研究(37,761名參與者,合計超過33年的數據),找出影響關系穩定度的重要因子,結果發現個性(如對方容易情緒化、低自尊等等)雖然對關系有負面的影響,但效果很小
當雙方沒有足夠的空間,去理解彼此的個性時,很可能只從對方身上感覺到對自己的否;而這個被否定的感覺,可能會使我們更容易用此性格負向的一面來面對伴侶,因而造成關系的破壞,而讓彼此深刻感受到性格不合。
所以,更重要的,其實是妳如何去面對彼此的差異與處理沖突。
▍迷思三
女生不能太乖,對方才會注意自己?
坊間有些談愛情與關系的書籍,會強調女生不能太乖,不然伴侶就會覺得放心,就可能不把注意力放在你與這段關系上;甚至會出現人就是賤,得不到的最好等相當激進的語言。
對于某些女性來說,不要太乖似乎就是要讓自己有競爭力,甚至有點招蜂引蝶,有些人忍不住會問:難道我想要好好專情地經營一段關系,就代表我太乖?這片真心,就可能會被辜負嗎?
事實上,刻意表現難到手、操弄得不到的最好的女孩,并不一定擁有比較幸福的感情。一項研究發現當你表現得太難搞,對方想跟你穩定交往的可能性反而低。
所以,我想要提醒的是,面對人與人的關系,如果將其簡化成人就是得不到的東西最好、就是讓他一直不安,他才會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等刻板印象,可能會使我們的因應行為也過度簡化,沒有看到對方與自己的需求,反而對關系不一定有幫助。
以太乖是否不好為例,重點不是在要招蜂引蝶或引發對方的不安,真正的重點是:即使戀愛、即使在婚姻,你都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照顧自己。
你會好好照顧自己,所以你不會只照顧對方,而會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培養自己的興趣,照顧自己的身體,讓外貌整潔、穿著得體合宜……,你會思考自己的需求,努力滿足自己,而不會把自己的愛與照顧都給了對方,然后在內心深處,偷偷委屈、覺得對方不如你一般地照顧你、愛你。
在感情與婚姻中,尊敬、尊重與欣賞永遠是維系關系的重要元素:不僅是對伴侶,也是對自己。
當我們能夠成為自己也喜歡、欣賞并尊重的人,我們很難不發光,也很難不吸引自己的伴侶。
▍迷思四
能吵架的關系,才是健康的關系?
很多人會以為,不吵架,代表兩個人無法溝通,只能忍耐;因此,能夠吵架,也代表兩方將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呈現,這樣的關系一定比較健康。
真的嗎?
能夠溝通,的確是影響一段關系好壞的重要因素。但是,吵架不一定等于溝通。
一項研究調查了275位臺灣大學生處理沖突的方式,發現試圖整合彼此需求或愿意讓步的人關系滿意度比較高;而對方如果過度支配、強勢,關系滿意度反而比較低。
在夫妻的研究中也發現,適當的容忍對關系是好的,但過度退讓不一定有益于關系。可見得重點不是吵或不吵、讓或不讓,而是如何吵、如何讓?
或許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一言不合,是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但真正受傷的原因,是吵架時,兩人互說的氣話或傷害性的行為。
于是,你幾乎記不得,當初為了什么而吵;但你卻永遠記得,當初他吵架時說的那些傷人的話,還有他冷淡、厭惡或輕蔑的表情。
這種吵架,極具破壞性,對關系幾乎會出現不可逆的傷害,反而對關系一點幫助都沒有。
因此,重點不是在要吵架才能溝通;重點是在:兩個人能不能適時分享彼此的想法與觀點,練習了解對方、學著獲得共識。
爆發性的吵架、講出帶著生氣的、過度的真心話,只會更傷彼此的關系,而并沒有太多好處。因此,試著避免這樣的沖突,減少用這樣的方式溝通,其實是有助于關系的。
當然,某些人為了避免吵架,可能會因而冷戰、裝傻或沒反應,這也是傷害關系的一種情況。因此,如何讓兩人用彼此適合的方式來面對沖突,才是維系關系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
▍迷思五
外遇或劈腿是造成離婚或分手的關鍵?
許多婚姻與戀情的破裂,表面上,似乎是有一方外遇或劈腿所造成。但在我的實務工作中發現,外遇或劈腿有的時候可能是結果,而非原因。
也就是:當兩人的關系已經開始出現問題,而問題又無法解決時,其中一方用外遇或劈腿,來逃避面對這樣的問題;或是,在關系中無法被滿足的需求,卻又不敢、不知道怎么溝通或溝通無效,于是,決定向外發展以獲得滿足。
這并不代表,外遇或劈腿是一件可以被接受的事情。
當面對伴侶的背叛,對于另一半的傷害是極大的,而這個創傷,很可能會跟著對方一輩子。
只是,當我們能夠重新思考這個迷思,可能會讓我們有機會理解:我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而非僅將問題簡化,或怪在某一方的身上,使得關系反而更難復原。
后記
真正優質的婚姻,
懂得給彼此精神上的滿足感,
在漫長的合作里,
始終懂得彼此,相互扶持,彼此遷就,
最后的附圖讓我們再重溫一下這五點迷思,
愿每個婚姻都能成為我們溫暖的避風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