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6日、7日,北京青年報連發三篇雄文,對“摜蛋”這種撲克游戲大加撻伐,卻沒想到遭到同行的連續怒懟,北青這下可就尷尬了。
先看看北青這三篇雄文——
正文看不清?那沒關系,能看清標題就行,也節約些時間。
再看看同行怒懟的主要內容——
看不到全文?那也沒關系,知道這三家媒體都駁北青面子就行了。
今天主要探討的就是,為何北青本想有面子,最后卻丟了面子。
前一段,就聽說北青換老總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卻沒想到這三把火燒的是“摜蛋”。
我不打摜蛋,原因是我忙于生計,沒有時間打,但我不反對別人打,就像我不反對那些有錢又有閑的人,天天去旅游一樣。當然,反對也沒用,因為那是人家的自由。
但北青此次卻想端著架子教訓眾人,以圖達到一呼百應、一錘定音的效果。按說,北青作為官媒,教化一下體制內人員和官員該如何做,尚說得過去,但老百姓誰愿意聽你“上課”呢?
即便是以前,老百姓花錢訂報,也是想從報紙上獲得些信息、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的,不是聽報社給他上政治課的——除非他有病。
而在現在幾乎已經無人看報的情況下,北青還“不忘初心”,執意對百姓諄諄教誨,這無異于自說自話、自娛自樂,不僅百姓不看,連同行都看不下去了。
一個常識就是,百姓有娛樂的自由,甚至躺平的自由。且不說現在大環境不好,很多人無處“奮斗”,即便有地方“奮斗”,他們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活法,畢竟,“法無禁止皆可為”,只要沒有違法犯罪,別說你發三篇,就是發三百篇,對他們也沒什么用,反而會招來反感。
而對于體制內人員和官員來說,摜蛋固然容易形成團團伙伙、滋生腐敗,但沒有摜蛋,他們就不搞團團伙伙、就不腐敗了?與其不讓他們慣蛋,還不如讓他們戒茅臺、戒名煙、戒聚餐,甚至戒麻將,問題是可能戒除嗎?而且,腐敗的根源也不是煙酒和聚餐、麻將,更不是摜蛋,而是沒有把權力關進籠子里,但這些,北青恰恰沒有說。
所以,北青這“三連擊”,無論是對普通百姓,還是對體制內人員和官員,都沒有什么針對性和借鑒意義,令人反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被同行怒懟,也毫不奇怪。
所以,一個市場化媒體要打出影響力,不是看你發了多少貌似高大上的社論、評論,而是看你幫百姓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或揭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真相,所以,像前一段報道混裝食用油的新京報才有影響力,才受人尊重。
看來,北青若想進行脫胎換骨的改變,還是要向新京報看齊,多關注民生,力所能及地幫百姓解決些實際問題,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育大家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畢竟,媒體說個啥、受眾就信個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媒體管理者的思維還停留在過去,無異于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被反感、被怒懟,甚至被拋棄,也都完全正常。
所以,那些有教育人“執念”的媒體,都該反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