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農歷甲辰龍年“七夕”
雨后初晴的保定清西陵保護區
碧空如洗,山色青青,綠水環繞
在陽光的照耀下
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
綠樹金頂、熠熠生輝,更顯莊嚴肅穆,氣勢恢宏
今年的“七夕”之日
對于慕陵來說
注定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日子
慕陵是清朝入關后第六代皇帝道光的陵墓,
建于公元1831年至1835年
始終以“簡約而不簡單——
外觀雖顯節儉內在卻精美絕倫”
的特點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七
上午10時,清西陵管委會工作人員來到慕陵金絲楠木隆恩殿前月臺的西側,圍著一個“石柱”就忙碌起來。他們這是要做什么呢?根據史料記載,這個“石柱”其實是慕陵日晷的須彌底座,距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
然而須彌底座之上的日晷在百年歲月流逝中,早已不知所蹤了,只留底座孤單守望著、等待著……今天,工作人員聚在石柱周圍,就是要把復刻的日晷安放到原須彌底座的頂面位置,以還原歷史的真實。
可以說這次還原,結束了須彌底座“百年孤獨”的狀態,與日晷實現了在龍年“‘七夕’的喜相逢”!這也是清西陵保護區管委會立足文物原狀恢復,加強保護傳承,研究利用的又一具體措施。為的就是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使廣大游客在參觀游覽中,能夠更多更直觀地感受中華文明的優秀內容、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說起日晷,其實是古代人們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日”指太陽,“晷”就是影子。慕陵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銅制的指針叫做 “晷針”,垂直穿過圓盤中心 。 石制的圓盤叫做 “晷面”, 下方雕有云托,沿東西方向 安放在石質須彌 立 座 之 上, 南高北低, 晷面 與 赤道 面平行。這種日晷又被稱為 “赤道式日晷”。
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極星,下端與底面(地面)的夾角就是本地的緯度。比如慕陵日晷的晷針下端與底面的夾角就是39度,即此地的緯度為北緯39度。
日晷的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初”、“正”,這正是一天的24個小時。每年從春分到秋分這段時間看北面,從秋分到第二年春分看南面。春分、秋分這兩天太陽直射日晷的頂面(側面)無法計時。當然陰天下雨,沒有太陽的時候也無法計時,這也算是日晷的缺點吧。
日晷的樣式還有很多,如地平式、垂直式等等。慕陵日晷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特殊存在——它的須彌底座呈現下方上圓的特點,可以解讀為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體觀的具體體現,但這個形制特點在中國現存古代日晷中是具有特殊性的。究其原因,是與慕陵的建筑方位和布局有關。日晷與月臺東側的御制詩幢,對稱安置,也成為道光皇帝在自己陵寢設計上的又一創造之舉,即便在明清所有陵寢里也屬獨有設計。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直是古代帝王們的追求至高境界。在清西陵的建筑設計上也充滿了很多的科學和技術的“狠活”。比如,泰陵三座石牌坊與大紅門的設計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建筑完美契合的典范。
昌西陵的回音壁和回音石
就是聲學原理與建筑布局的巧妙結合
慕陵日晷的恢復,可以說是又為來清西陵旅游大朋友小朋友們,增加了一處歷史科普研學、探尋天體運行,研究建筑布局的文物景觀打卡點。歡迎大家到清西陵參觀游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