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價值觀,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了深入貫徹“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推動非遺與教育融合,并加強非遺保護的宣傳推廣相關政策,成都東軟學院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智創未來”實踐團于7月16日前往都江堰市聚源鎮雙土社區開展“匠心筑夢非遺傳承,手工藝繪文化新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支教活動。
勾勒臉譜神韻,傳遞文明薪火
為激發學員們對傳統非遺文化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其在實踐中了解非遺、熱愛非遺,“智創未來”實踐團特別安排了一場針對學員們的臉譜文化探索之旅。
志愿者首先以京劇臉譜為案例,向小朋友們介紹了臉譜的起源、文化內涵及每種顏色臉譜背后的獨特含義。通過學習,小朋友們不僅認識了臉譜的種類與特征,更為后續親手繪制臉譜積累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在實踐中,小朋友們全神貫注,巧妙構思,沉浸在藝術世界中,一筆一畫勾勒臉譜線條,細心描繪斑斕色彩,展現出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
通過這堂京劇臉譜繪畫課,學員們不僅學會了繪制京劇臉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還深刻感受到了京劇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將這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巧手染錦繡,靛藍繪華章
扎染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于2006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與扎染工藝親密接觸,志愿者帶領著一群充滿好奇與熱情的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扎染工藝課。
志愿者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向學員們充分展示了色彩斑斕、圖案各異的扎染作品,并巧妙運用視頻影像,將扎染的歷史淵源、工藝特色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娓娓道來。隨后,在團隊成員的協作下,小朋友們紛紛拿起手中的布料,繪制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形狀,并小心翼翼地進行扎結。
當染色巧遇融合,當傳承緊依溫暖,一件件方形的環保棉布呈現出具有美感的圖案,“藝術品”初見成效,極富民族特色。整個課堂中,小朋友們親手體驗非遺扎染,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還激發了創新思維。支教活動寓教于樂,讓非遺文化在孩子們心中扎根,成為他們未來寶貴的文化財富。
非遺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財富與文明的瑰寶,蘊藏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底蘊。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智創未來"實踐隊積極響應時代召喚,以志愿精神為引擎,全力以赴投身于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