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陰歷七月十五是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華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在民間被稱為“三大鬼節(jié)”(寒食節(jié)、中元節(jié)、寒衣節(jié))之一,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七月十五”、“七月節(jié)”等,在道教稱之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ji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七月十五最初源自上古先民祭祀神靈先祖、消災祈福的習俗,為四季祭祀中的“秋嘗”和“秋禊”的演變和融合。東漢時期道教興起,七月十五被認為是主宰一切的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之一“地官中元赦罪”的日子,因而稱之為“中元節(jié)”。佛教傳入后,《佛說盂蘭盆經(jīng)》記載“目連救母”的故事,南北朝時期梁武帝崇信佛法,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超度亡靈,拔苦救難,后來逐漸成為佛教盛會。
而我國是個多信仰多神的國度,兼容并蓄,來者不拒,民間把儒釋道三教文化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因而七月十五成了融合多元素的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因而在此日,有去道觀朝拜,齋醮祈禱;有去寺廟禮佛,盂蘭盆會;有的在家祭祀祖先,慎終追遠;有的在河邊放燈,超度亡靈。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不過都彰顯了傳統(tǒng)孝道文化,值得傳承。
七月十五雖然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祭祀節(jié)日。不過是在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側(cè)重不同,風俗也略有差異。在東漢以后,隋唐以前,祭祖、中元、盂蘭三者并存,然而都未形成規(guī)模。
到了唐代,李唐皇室追認老子為始祖,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下詔:“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釋教后興,宜崇客禮。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釋宗”,于是道教文化盛行,“三元說”廣為人知,其中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便成為正式節(jié)名。
唐代關于七月十五的詩詞非常多,然而多以詠嘆“中元”為主,基本上沒有“盂蘭”一詞,可見當時道教文化處于領先地位。并且由于中元日各道觀舉辦各種齋醮儀式,熱鬧非凡,因而大多詩詞都是描寫當時的盛況,我們略舉幾首。
《憶長安·七月》
【唐】陳元初
憶長安,七月時,
槐花點散罘罳。
七夕針樓競出,中元香供初移。
繡轂金鞍無限,游人處處歸遲。
唐代詩人陳元初的這首《憶長安》記述了當時民間在七月的兩大節(jié)日(七夕和中元節(jié))出游的盛況。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jié)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李商隱這首詩描寫當時中元節(jié)齋醮盛況,同時也寄托了自己的幽怨相思之情。
《宮詞·其一百三十》
【五代十國】花蕊夫人徐氏
法云寺里中元節(jié),又是官家誕降辰。
滿殿香花爭供養(yǎng),內(nèi)園先占得鋪陳。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著名女詩人花蕊夫人這首詩,記載了人們在中元節(jié)爭相供養(yǎng)道教地官大帝的情形。
宋代開始,佛教從唐代貴族式的經(jīng)院佛學開始下沉,進入民間,佛教開始世俗化、平民化,佛教文化得以迅速傳播,不少佛教故事深入人心,隨之成為習俗。其中記載的目連救母故事非常符合傳統(tǒng)孝道,因而“盂蘭盆會”又成了佛教信徒超度亡靈的節(jié)日。此時在詩詞中開始出現(xiàn)“盂蘭”一詞,不過日期也不一定是七月十五,我們也略舉一二。
《盂蘭盆》
【宋】晏殊
紅白薇英落,朱黃槿艷殘。
家人愁溽暑,計日望盂蘭。
這首詩出自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為婉約詩人代表宰相晏殊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記述了當時人們苦于夏天悶熱,盼著盂蘭盆會的到來,因而過了七月中旬,京都(開封)天氣就開始轉(zhuǎn)涼。
《七月十八日太慈寺觀施盂蘭盆》
【宋】田況
飛閣穹隆軼翠煙,盂蘭盛會眾喧闐。
且欣酷暑從茲減,漸有涼風快夕眠。
北宋名臣田況這首詩,自注“京洛間俗言:過盂蘭盆則暑退”,記載了當時成都太慈寺盂蘭盆會盛況,同時也說明盂蘭盆會為七月十八日,并不一定是七月十五日。
《中元病起》
【宋】韓琦
中元時俗類秋嘗,病起躬行力未強。
摖米乍炊知早熟,盂蘭方倒喜初涼。
風摧豹腳蚊休拍,露逼雞毛菜已長。
皮骨僅存心尚壯,猶思荷葉當蕉觴。
北宋名臣政治家韓琦這首詩,指出當時中元節(jié)已經(jīng)和盂蘭盆會出現(xiàn)重合,不過還沒有和秋嘗節(jié)(七月十四日)相融合,只不過祭祀儀式略為相近。
到了明代,中元節(jié)和盂蘭盆會完全融合,都固定在七月十五日,而秋禊也逐漸被這兩個節(jié)日吸收融合,不過在有些地區(qū)還得以保留,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我們也略舉幾首詩詞。
《中元夕望開福寺燈塔》
【明】楊慎
鈴語吟風寂梵音,塔燈擎月凈高深。
盂蘭瑞草生三昧,天竺曇花散五陰。
雁沼恍疑星宿海,鷲峰幻作火珠林。
西方謾說光明藏,何似中華池布金。
《七月十五日頌盂蘭佛會》
【明】皇甫汸
蕭晨凌上界,孟月會中元。
綺供千花綴,芳筵百果繁。
流悲咽笙磬,佇想現(xiàn)燈幡。
解脫徵冥理,俱來聽法言。
《和秋禊六首》(其二)
【明】范景文
春禊何如秋禊佳,中元上巳亦何乖。
暑當初去如芳候,月到方圓暢好懷。
度曲和容林外鳥,飛觴勸借雨中蛙。
未能免俗聊應爾,獻果分瓜拆玉釵。
以上三首詩,可以看出,隨著儒釋道三教的相互借鑒和相互吸收,到了明代,中元節(jié)、盂蘭盆會、秋禊已經(jīng)基本融合為同一節(jié)日,文士們往往把這三者一起詠嘆,達到了儒釋道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
綜上所述,七月十五是一個融合儒釋道文化的祭祀先祖的盛大節(jié)日,雖然不同時期側(cè)重點不同,名稱有差異,然而根源上都可以歸結(jié)到一點,那就是中華傳統(tǒng)中的“孝道”文化。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庶民百姓,不管是儒家、道教還是佛教,祭祀祖先、慎終追遠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這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延綿不斷的根源所在。
2021/8/19榆木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