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悅漢
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為政之要首在得人,發展之要首在得人”,港府積極“搶企業,搶人才”,肯定是一項正確和長遠的好政策。根據政府有關部門統計,截止今年4月底,香港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29萬宗申請,獲批近18萬宗,而真正落地香港工作的亦有8至9萬宗,成績尚算不錯。
根據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和教聯會一項調查顯示,約600名受訪者中,大部分抵港不足兩年,近八成人已經在港就業,他們的家庭收入頗高,有近七成月薪超過5萬元,超過10萬元則有逾三成,20萬元或以上亦有一成半,遠高于全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的3萬元,已就業的多數從事金融業、創科、金融科技及專業服務等。
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三中心一高地”政策,發揮香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這“三個中心”有著各自的重點,卻又是相互支持。發展金融,就是要服務實體經濟,包括創科、貿易和航運等環節。
此外,一個“高地”意指“支持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是世界上唯一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中西文化薈萃、社會多元包容、治安良好、簡單低稅制,也有優質的生活環境,對海內外人才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中央上述指導思想和政策,是一項長遠規劃和布局,香港作為大灣區其中一個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應當對整個灣區的長足發展發揮更大促進作用,與其他兄弟城市攜手共建人才高地。港府應繼續完善便利人才發展的政策和生活配套,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與本地人才攜手為香港高質量發展賦能,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作貢獻。
內地當局表示,至今已有3萬名非中國籍港澳永久性居民,申請來往內地的通行證件。實施大灣區城市“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粵港澳三地亦將創新實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的人才機制,這些政策對推動大灣區人才流動,促進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相信未來這些方便措施只會愈趨完善。
香港最大優勢就是“一國兩制”的特區,而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長期不變,其中香港的生活方式中西交匯,十分適合中西人民生活,也十分適合中西人才在香港發展事業,開創新天地。
所以希望港府今后積極向美加澳紐,及歐洲各國的華裔學者及企業界精英招手,向他們宣傳介紹生活在香港,更可以輕松游走和工作在大灣區各個城市,真是海闊天空任你飛。而港府職責就是“搶人才,留人心”,保持香港是一個優質文明,社會治安良好,安定繁榮的國際大都會,就會成功“筑巢引鳳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