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地區是現如今如雷貫耳的名字,在中東地區就如火藥桶一般的存在。由于該地區在歷史上隨著各統治者的變化而不斷改變歸屬權,導致時至今日以色列與阿拉伯各國、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仍未解決清楚。
巴勒斯坦地區衛星拍攝圖
同時,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耶路撒冷又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最神圣的圣城,同時也是伊斯蘭教的第三大圣城。因此,巴勒斯坦地區對這三大宗教來說都具有深厚的宗教情誼和政治意義。由此引發的各種沖突至今不斷。
巴勒斯坦這個詞是古代希伯來人(今日以色列猶太民族的祖先)對古代非利士人的稱呼。古代非利士人指大約公元前1500年從海上進攻迦南地區的民族。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將現在的黎巴嫩到埃及的沿海地區稱為敘利亞的巴勒斯坦,后來古羅馬人將這個稱謂寫入拉丁語中,巴勒斯坦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巴勒斯坦地區最早的原住民為公元前20世紀前后,定居在巴勒斯坦地區沿海平原的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公元前13世紀腓尼基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公元前12世紀,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部落遷徙到巴勒斯坦地區。在公元前11世紀建立國家,之后被埃及攻占并接受其統治。到公元前10世紀埃及勢力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前931年所羅門王死后,巴勒斯坦地區分裂,北部為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為猶太王國。不幸的是兩國被滅,被新亞述帝國、新巴比倫帝國、波斯第一帝國、希臘帝國、塞琉古帝國、托勒密埃及帝國所統治。塞琉古帝國與托勒密埃及帝國多次在巴勒斯坦地區發起爭霸戰爭,最終塞琉古帝國取得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權。
隨后該地區發生馬加比家族起義,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哈斯蒙尼王朝,仍接受宗主國塞琉古帝國的管轄。后來塞琉古帝國被安息帝國及羅馬共和國打擊下滅亡,哈斯蒙尼王朝獨立。
公元前63年,羅馬共和國滅亡哈斯蒙尼王朝,巴勒斯坦地區成為猶太行省。公元135年,羅馬帝國鎮壓猶太人大起義后,將猶太行省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以此來磨滅猶太人對故土的記憶。耶路撒冷同樣改為愛利亞加比多連,猶太人被禁止進入這座城市。直至1948年猶太人重新建國為止,猶太民族開始了長達1813年的世界流浪史。
波斯薩珊王朝在613年攻占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埃及、敘利亞,隨后東羅馬帝國反擊重新收復。
就在此時,阿拉伯人在伊斯蘭教興起后,開始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大舉擴張勢力。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占領耶路撒冷,隨后消滅了波斯帝國,并嚴重削弱了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從此失去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全權。公元691年阿拉伯人在圣殿山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隨后,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向巴勒斯坦地區大規模移民。同時,開始有部分巴勒斯坦地區居民皈依伊斯蘭教。
但是,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當地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并沒有因阿拉伯帝國的勢力擴張而伊斯蘭化,這說明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在宗教信仰方面是非常開明的。隨著阿拉伯帝國統治政策的變化,巴勒斯坦主體居民開始逐步伊斯蘭化,與其阿拉伯鄰居和半島阿拉伯人完全一致了。
很快,法蒂瑪帝國與塞爾柱帝國隨后在巴勒斯坦地區開始了爭奪話語權的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