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歲生日時我送了一個兒童照相機,有一天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要多給你拍幾張照,這樣你死了,我想你的時候就可以看這些照片。”
她這么說,不知道奶奶是什么心情,但是我想孩子的愛真的很純粹。
孩子不僅會關注:“我從哪里來”。對死亡的關注也超乎我們想象。
當時的我挺驚訝,因為我們總是習慣去避開這些悲傷的字眼,尤其在孩子面前,我們幾乎不會提“死”這樣的字眼,不想孩子過早的對“死亡”產生興趣,但事實就是,孩子對死亡的關注程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多,要早,可能她的小腦袋里經常在想,“死亡”到底是什么?
但父母更多的是“忌諱死亡”,更別提死亡教育了,也不知道該怎么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這一方面我們大多是空白的。
我覺得我們不用刻意去跟孩子聊“死亡”,但在遇到“死亡”的時候,我們也不用忌諱,哄騙孩子。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接觸“死亡”的機會,例如家里養的寵物,清明節,親人去世……這些不可避免。
我們家孩子直面死亡第一次,就是孩子自己養了一只小鴨子,大概十幾天的時間,就差晚上抱著鴨子睡覺了,不然走哪鴨子帶到哪,還帶鴨子去玩滑滑梯,被摔了很多次。
終于在某個早晨,鴨生結束了。
當孩子起床看到鴨子硬邦邦的身體時,她并沒有哭,只是有點懵,奶奶告訴她:“鴨子死了。”
這個時候的她可能對死亡并沒有什么太多的概念,甚至在我起床后她還很平靜的跟我說:“媽媽,我的小鴨死了,我跟爸爸把它埋了。”
但在未來幾天內,她時不時想起小鴨,就默默地流淚,“媽媽,我好想我的小鴨。”
總有人問:“你的小鴨呢?今天怎么沒帶出來。”
奶奶說:“那鴨子是摔死的。”
爸爸說:“鴨子是被他們玩死的。”
在每次提及的過程中,孩子聽到鴨子就會感到難過,她意思到了,鴨子死了,離開了她,她再也無法帶著這只小鴨子去遛彎,不能聽到它嘎嘎嘎的叫聲,甚至她還會內疚,因為她覺得小鴨子的死是因為自己讓它摔了,因為自己沒照顧好她。
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抱住她,安撫她:“媽媽知道,鴨子死了,你很難過很傷心對嗎? 如果你很難過就在媽媽懷里哭一哭。”
如果你很想念小鴨子,我們可以給它畫一幅畫,或者看看媽媽之前給你和小鴨子拍的照片。
鴨子死了就不能復生了,我們要珍惜和鴨子在一起的時光,想想你和它在一起的快樂時光。
我們懼怕的可能不是死亡,而是離別。習慣了陪伴,又怎么能夠忍受分離。
死亡是真的,傷心也是真的,不能逃避事實也不用逃避情緒,更不要強顏歡笑,或許找到孩子喜歡的紀念方式,她的情緒會慢慢恢復。
樊登在《還煩惱嗎》一書中寫到:“關于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
答案是這樣說的:“心理學家建議我們,如果要給孩子做死亡教育,最好帶他去看一棵大樹,讓他知道這棵大樹會生長,會開花,會結果,會落葉。”
帶孩子了解生命的誕生、成長、成熟到最后的凋零,落葉就代表死亡,人也如此,從新生兒到小朋友到大朋友,到成為爸爸媽媽,成為爺爺奶奶,最后走向死亡。人死不能復生,但子又生孫,孫又生子,落葉又滋養的土地。
清明節、中元節都是我們傳統的“死亡”節日,是我們獨有的紀念對已故親人哀思的節日。
孩子可能會有很多問題,為什么要掃墓,為什么要燒紙錢?
這是我們在向逝去的人表達思念和關懷,每個人都會死,人死不能復生,但愛可以永存,思念也是,我們應該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我們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看《尋夢環游記》這部電影,但是看得我很感動,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死亡教育片,沒有人思念的人就會消失,哪怕陰陽相隔,過往種種都不可磨滅,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歡樂親子時光都將成為孩子成長的記憶,活在當下才是最有意義的。
還有很多關于這方面討論的書,比如《最好的告別》
《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還有一本專門寫給小孩子的這方面的書,叫《天藍色的彼岸》
。我們可以閱讀,或者帶著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對死亡有正確的認知,學會珍惜當下,有備無患,這樣孩子問到死亡問題也不用驚慌失措。
而且孩子的注意力是短暫的,你只要回答她問的問題,不用逃避也不用說的太深入,孩子不會過于糾結,但一定不能扭曲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