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海倫·凱勒說:
信心是一種心境,有信心的人不會在轉(zhuǎn)瞬間就消沉沮喪。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他到底有多相信自己。
自信和不自信的孩子,長大后的差距非常明顯。
自信的孩子不論做什么事,都底氣十足,哪怕失敗了也有勇氣重來;
不自信的孩子則完全相反,習(xí)慣往后退,就算機會來了也很難抓住。
如何養(yǎng)出自信的孩子,是很多父母一生的功課。
朋友麗萍生完兒子軒軒后,就辭去工作,在家全職帶娃。
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上什么輔導(dǎo)班,她都要親力親為,把軒軒管得很嚴(yán)。
她本以為這樣是為了孩子好,可沒想到,軒軒越長大越沉默,也越來越不自信。
在課堂上,軒軒被老師叫起來時,經(jīng)常怯生生的,就算知道正確答案,也不敢舉手回答。
遇到挑戰(zhàn)時,軒軒習(xí)慣性脫口而出“我不會、我不知道、我做不好”,然后躲在角落里,很少展現(xiàn)自己。
就連走路時,軒軒也常常含胸駝背,看起來蔫蔫的。
麗萍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苦惱得睡不著覺。
直到自學(xué)了一些兒童教育課程后,她才意識到根源在自己身上。
因為她和老公都很強勢,在家里說一不二,所以才導(dǎo)致孩子性格有點軟,凡事都瞻前顧后。
教授李玫瑾也指出,孩子不自信,90%的問題都出在父母身上。
有的父母熱衷于盯著孩子的缺點,把孩子跟其他孩子比,只要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會大聲斥責(zé)。
孩子出于自我保護(hù)心理,便要求自己不能做這個,也不能做那個,處處小心翼翼。
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說:
一旦孩子內(nèi)心不自信,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沖突。 而隨之出現(xiàn)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會察言觀色。
他們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從不表達(dá)自己的訴求,也不給別人添麻煩。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我否定,沒有安全感,從而破罐子破摔。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自信呢?
《無界成長》中寫道:
自信是一種無條件相信和珍視自己感覺的能力,有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舒展。
獨立自信,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想要知道一個孩子是不是自信,看這6點就夠了。
第一,身體語言舒展大方
不自信的孩子,說話的聲音很小,并且會回避別人的目光。
想讓孩子自信起來,可以先從肢體語言入手,比如教導(dǎo)孩子說話時,不要把四肢縮起來,而是盡可能打開身體。
走路時不要低頭,而要挺直后背。另外,眼神也不要飄忽,而要注視對方,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善意。
一旦孩子在舉手投足間表現(xiàn)出自信,就會潛移默化變得更自信。
第二,遣詞用句正面積極
在面對同一件事時,你的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呢?
有的孩子總把“我沒做什么、我沒什么特別的”掛在嘴邊,也有的孩子會主動表達(dá)“我擅長......”、“我希望......”
言為心聲,語為人鏡。
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在不知不覺間出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正面的言辭,會讓別人感受到孩子的熱忱,從而獲得更多信任。
第三,不在意他人的評價
孩子心智不成熟,心情很容易被別人的評價左右。
收到夸獎時,孩子們會歡欣雀躍。收到批評時,又會感到沮喪。
實際上,真正的自信,不是認(rèn)為你比別人好,而是意識到你根本不用拿自己和別人比,也無需在意他人的評價。
第四,敢于透露真實想法
說真話,需要極大的勇氣。
有的孩子為了討好父母或避免沖突,會故意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孩子很乖很聽話,可父母卻很難真正了解孩子。
一個孩子只有在自信的時候,才會對自身有很強的認(rèn)同感,也才敢于透露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第五,犯錯后不逃避問題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勢必犯過各種各樣的錯。
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清問題的本質(zhì),還自欺欺人。
每一次錯誤,都是成長的墊腳石。孩子改正錯誤的過程,也是累積自信、邁向更高臺階的過程。
第六,擅長主動爭取機會
含蓄、內(nèi)斂、謙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推崇的教育之道。
可在如今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機會總是留給主動出擊的人。
自信的孩子更愿意主動爭取機會,也更容易在競爭中展現(xiàn)出才華和能力,從而脫穎而出。
反之,越不自信的孩子,越容易妄自菲薄,自怨自艾。
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是一件系統(tǒng)且長期的事。
父母具體該怎么做呢?有3個小技巧很實用。
第一,設(shè)置OK線,積累正反饋
在心理學(xué)上,有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越?jīng)]有自信的人,越會給自己制定過高的目標(biāo)。
目標(biāo)越高,越難達(dá)成,越容易放棄。
基于此,作家森川陽太郎提出了“OK線”心理訓(xùn)練法,來幫孩子快速重拾信心。
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做任何事時,都設(shè)置一條“做到這樣就OK了”的目標(biāo)。
注意,目標(biāo)一定不能太高,而要很容易達(dá)成,這有利于幫孩子建立正反饋。
比如孩子第一次參加比賽,不要問孩子孩子能不能拿獎,而是鼓勵孩子“講完就不錯了”。
這樣孩子就不會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每進(jìn)步一點,就會多一點信心。
第二,偶爾裝傻,給孩子搭臺
父母太聰明,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壓力,還會讓孩子很有挫敗感。
偶爾學(xué)會裝傻,甘做“壞人”,會讓孩子變自信。
在《游戲力》一書中,有個6歲的孩子很不自信,于是大人假裝是愚蠢的壞人,孩子則是英雄人物。
大人每次都假裝被孩子打敗,并感慨“我是最笨最蠢的家伙”。
這個游戲雖然看起來很無厘頭,但每次都能讓孩子開懷大笑,也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很強大。
有時候,父母給孩子表現(xiàn)的空間和舞臺,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第三,背后夸獎,拿捏八卦心
對于要不要夸獎孩子,專家們的看法模棱兩可。
有人說,要多夸孩子,孩子才會更有成就感。
也有人說,夸多了孩子會驕傲,并且會失去自驅(qū)力。
其實,關(guān)鍵不在于要不要夸,而是怎么夸。
有個很有用的方法,是在背后偷偷夸孩子,并且故意讓孩子聽到,往往能事半功倍。
母嬰博主@瀟瀟就這么做過,比如想讓孩子收拾玩具時,她不直接跟孩子說,而是假裝跟老公抱怨:
“玩具到處都是,你說要不要幫他收拾。”
老公就會演雙簧:“不用,兒子已經(jīng)懂事啦,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兒子聽到后,就會自己去收拾。
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八卦心,嚴(yán)肅的說教內(nèi)容,孩子可能充耳不聞。但對于偷聽來的八卦,孩子反而容易相信。
被背后夸多了,孩子自然會越來越自信。
底層自信的本質(zhì),是對自己生命力的信任。即相信自己無論遭遇什么,都有能力面對。
很認(rèn)可一句話:
一個人心境成熟后的表現(xiàn)就是認(rèn)清接受了自己的普通,但仍擁有屬于自己的自信。
這個道理放在育兒領(lǐng)域同樣適用。我們的孩子或許不夠完美,但依舊可以閃閃發(fā)光。
父母最重要的功課,不是逼著孩子學(xué)習(xí),也不是督促孩子學(xué)才藝,而是讓孩子知道,不管他表現(xiàn)怎么樣,都是被愛的、被接納的,也都是有選擇權(quán)的。
這種無條件的相信和支持,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力量源泉。
愿每個孩子都能堅定自信,在生命的風(fēng)雨中蓬勃綻放。
作者 | 林希言,公眾號:希言說成長。
主播 | 云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