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基于泛熱帶地區觀測站點提供的數據,來自該所等國內外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解開熱帶地區降水穩定同位素背后的氣候密碼,在日、月、年等不同時間尺度上,分別揭示了降水穩定同位素與層狀分數和對流強度之間的關系。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科學進展》雜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供圖)
降水穩定同位素記錄保存著過去的氣候變化信息。通過分析降水中的穩定同位素,科學家可以了解降水的水汽來源、水汽輸送路徑及其與大氣和地表水體的相互作用,從而揭示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信息。
1964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威利·丹斯加德教授發現,熱帶地區降水穩定同位素與降水量呈現負相關。這一發現為利用低緯度地區冰芯、石筍和樹輪等穩定同位素記錄重建古氣候變化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然而,201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普拉迪普·阿加瓦爾博士等人卻發現,熱帶地區降水穩定同位素與層狀分數呈現顯著負相關,與降水量無關。“泛熱帶地區的降水可以分為對流雨和層狀雨。所謂層狀分數,是指層狀雨占總降水的比例。該新理論逐漸被科學界廣為接受并引用。”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余武生告訴記者,但層狀分數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熱帶地區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真實信號,學界尚不清楚。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降水穩定同位素與層狀分數呈現非常微弱的負相關,但與對流強度始終保持顯著的正相關。
“我們的研究成果挑戰了阿加瓦爾博士等人的發現,破譯了泛熱帶地區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真實信號。”余武生表示,一個新理論需要在不同時間尺度、在更廣泛的站點經過嚴格檢驗,才能獲得廣泛認可與接受。(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