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能塑造兒童和“發現兒童”,兒童電影也能塑造大人。?在澳門,這個暑期的陽光和黑夜都重新定義了兒童電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于暑假期間舉行,首屆活動設9大板塊,共帶來45個項目逾一千場活動,其中澳門國際兒童電影展搜羅不同地方的經典以及精選電影。?
羅杰·艾伯特(Roger Ebert)?將自己作為電影的未來觀眾來觀看電影。在暑假期間,?連接小朋友和家長親密接觸不是暑假,而是電影。我們攜帶暑假的通行證,“作為未來的觀眾”走入未知的電影行旅圖。
保利娜·凱爾(Pauline Kael)的電影思想常常走在時代前面。兒童影展同樣走在“時間的前面”,未及身動就已步步領先,讓整個影展保持“即將到來”的狀態。文化局轄下戀愛?電影館于夏日舉辦澳門國際兒童電影展,作為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的重點活動之一,展映二十多部風格各異的動畫及劇情片,選片排片都具有時間前沿的視界,結合具有電影未來感趣味的工作坊和映前導賞,更設有兩場免費戶外放映。
這周的每個傍晚,我們帶著女兒來到電影展的放映主場館戀愛?電影館,位于澳門戀愛巷9至13號,毗鄰澳門的著名世遺景點「大三巴牌坊」(即「圣保祿大教堂遺址」)。電影館樓高三層,是一個集合電影觀賞、本土影像保存、電影書籍閱讀,以及展覽等功能的空間。女兒還發現電影館里有一個太空艙——即白色的太空艙外形的圓柱體獨立洗手間,我們從這個“太空艙”返身步入夢工廠,又從影院步入太空歇思。
光影轉世的電影啟蒙
本次影展為了增進兒童對當代電影藝術的認知,引領兒童及家長塑造光影中的意識形態,通過4個主題單元,精選共20多部佳作,為觀眾呈現最包羅萬象的觀影體認,充分滿足大人小朋友深入電影(Deeper Into Movies)。“爸媽兒時的電影”單元:帶領小朋友回到父母的成長年代,精選滿載陽光和赤子之心的寓言《寶貝小豬嘜》,遲到20年的神作的《A.I.人工智能》和趣味集大成者《史力加》等影片,啟迪孩子能起飛的想象力。“每個小朋友都應擁有的經典”單元:呈現永恒不衰的影史經典作,由杜魯福執導,掀起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四百擊》,新加坡導演梁智強揭示社會議題的《小孩不笨》等,探索成長的喜怒哀樂。“兒童電影展年度精選”單元:《西洛可和風之王國》、本地動畫短片精選、《大發明家》和《向著明亮那方》。還有集結話題動畫新作和本地優秀短片,聚焦親子關系的長片《向著明亮那方》,以及《龜巴士》、《梅婆》、《燈塔》,以及戶外放映的《小淘氣尼古拉:快樂的源頭》等不同題材的本地作品,為觀眾呈現沒有定式的視聽模式,動用你對所知的一切,主題單元的活力升維了電影的啟蒙。其中《人工智能》、《爸媽不在家》、《四百擊》、《愛登士家庭》構成了澳門國際兒童電影展4套關于“成長”的電影線索。
這些電影導演都不會單純地把它們理解為兒童電影,?因為這些影片不但將童話幻想具象化為人造視覺奇觀,還被賦予了許多重要的內涵,夢超越了年齡的界限。兒童故事為線索,其內核為成人無力的情感寄托。兒童角色在片中更多扮演了成人故事的載體,而非真實兒童的視角。兒童的眼光抵達成人世界的創作訴求。其中由伯努瓦·希厄(Beno?t Chieux)執導的法語電影《西洛克和風之王國》(Sirocco et le Royaume des Courants d’air)是一部難得的啟蒙佳片,詩化的兒童觀和溫軟的女性特質令人難忘。該影片在動畫電影界最高獎項,被稱為「動畫奧斯卡」的法國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上作為開幕電影首次展映并榮獲觀眾選擇獎。觀影完畢,我們在討論中從心里忍不住要給他再頒發一次觀眾獎。影片充滿詩質的視覺和音樂聯覺營造了事物形狀的運動和變幻,音樂作為影像運行的均值,為風提供了真實的生命。影像的再度陌生生發了一個詭譎的異世界,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有契合吉卜力工作室風格又與吉卜力保持距離,這個微妙的差異性被導演放大了,兩個小女孩的非凡冒險讓兒童在現實世界中始終保持純真。片尾在忽明忽暗的淡淡憂傷中結束,讓我們驚醒,所有大人最初都是孩子,現在也是“孩子”。同時,這部影片似乎讓我們找到了風的秘密通道,更懂得如何和風相處了;讓我們找到書籍的世界和宇宙之間的入口;讓我們找到了人和貓的“未被情感發現”的關系。?
要調動夏日多巴胺,少不了露天時光機。按日程計劃,影展特設兩場免費入場的“戶外放映派對”,作為閉幕重頭戲,播放盡顯母女真摯感情的《琳達想食雞!》、本地佳作“半島師奶”系列動畫精選,還有影像自由活潑的《小淘氣尼古拉:快樂的源頭》。活動于文化中心藝術廣場舉行,讓觀眾在夏夜晚風中通過電影探索孩子內心豐富的“一元”。露天影展不僅提供了一個展示中發現自我的平臺,?讓孩子們能夠在開放的空間參與到電影的討論中來,一次光影轉世般的電影啟蒙就有可能改變他們的世界觀。
《西洛克和風之王國》劇照
延伸出“緩慢電影”
著名法國影評人米歇爾·西蒙曾在一次影展提出了“緩慢電影” 的概念,本屆影展,無論是快節奏孩慢節奏的影評,我們都可以進入一種“緩慢”中。而影展的延伸活動就可以看作是現實中的“緩慢電影”:包括邀請知名香港影評人喬奕思,為“每個小朋友都應擁有的經典”單元的經典電影娓娓道來他獨特的見解,引領觀眾探索作品蘊含的深層的內涵。特設兩個新奇有趣的工作坊:“何小涌做體操”畫畫小教室,由山今導師帶領參加者以繪畫形式,畫出何小涌可愛的體操姿態,完成專屬的體操手冊,身體的圖像化如同童話電影中的身體奇觀,在影展畫畫似乎在致意著名畫家和影評人曼尼·法伯(Manny Farber);小城閑情之“半島師奶教‘整’雞”工作坊,以黏土定格動畫的創作方式,紀錄“豉油雞”製作過程,創造自己的食譜小動畫,呈現了現實版的“一種可觸摸的影像”。
?羅杰·艾伯特?將自己作為電影的未來觀眾來評論電影。筆者一家仨人作為兒童電影展家庭式的電影觀察員組合,帶著一個暑假的純真,在電影旅途中的討論和隱形書寫,非比尋常的觀影經歷構成了我們人生的重要節點。“非觀眾”召喚出的“非電影”,觀電旅程的結束還帶來了假期放逐的收獲。觀影過程深刻反映了我們成長過程中的自我纏繞、較量和展開。電影能把城市的名片變成“一座城市的片名”,澳門國際兒童電影展是一部未來的電影,我們這趟澳門的觀影體認過程也成為了一部夏日的電影。
文/林江泉 (澳門文化局供圖,東平、侃異對本文有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