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梁挺拔,眼窩深陷,銀發微卷,中國地質科學家李憶祖,有著一張典型的老外面孔,
但面對各種采訪,他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強調,我是中國人,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怎么能算老外呢,最多是外裔中國人!
一個如此堅定,將中國視為祖國的外裔,和中國有著怎樣的羈絆呢?
1938年,外國親生父母在天津教會醫院生下了他,生逢亂世,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親生父母把他留在醫院后一去不返,不知所蹤,
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婦,李端甫,趙秀珍收養了他,養父母把他帶回北京,視如己出,并起名憶祖,意為不忘祖國恩情。
時代特殊,小憶祖越來越明顯的外國人特征,容易給家人帶來危險,一個外國老太有意收養他,但養母最終沒舍得把他送出去。
他們想了另一個辦法,把李憶祖送到山東老家,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
老人們很喜歡這個特別的小外孫,李憶祖的童年過得無憂無慮,
戰亂結束后,養父母又把憶祖接回北京,他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
養父母是大戶人家,書香門第,對李憶祖悉心教育,后來他上了北京二中,最后考入中國地質大學。
養父養母這對十分傳統的中國夫妻,用他們的善良和愛心,在亂世中為憶祖搭建了一個遮風避雨,舒適溫馨的港灣。
這樣的大愛也培養了憶祖感恩的性格,讀大學時,他就立志要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當時人才稀缺,畢業后她本來被分配在北京,但李憶祖連打兩次報告,又去偏遠的新疆,支援西北開發。
到了新疆,李憶祖被分配到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156煤田地質隊,從事煤田地質普查工作。
20多年間,憶祖兢兢業業,跑遍了天山南北,用自己的腳步丈量新疆每一寸土地,從雪山到山溝,從盆地到沙漠,
風吹日曬,風餐露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憶祖和同事們成為這塊土地上第一批,地質拓荒人。
因為他們深埋新疆地下的礦產資源變得明晰,新疆的地質資料也不再空白,為祖國的工業建設和地質科研,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李憶祖這樣的實干科學家功不可沒,1998年憶祖身體狀況大不如以前,從一線退了下來,但他閑不住。
又是一個20多年,他輾轉新疆50多個縣,舉辦了近800場義務講座,聽眾37萬余人,
編寫了超過80萬字的講稿,三次獲得國家教育部獎勵,他急切的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將自己幾十年的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傳授給祖國下一代,
憶祖這一生都在踐行感恩二字,他深深知道哺育自己長大的華夏水土,才是自己的故鄉。
他也一直為之毫無保留的付出,做的這些事情,就想把它做好,就想能夠有所貢獻。
“現在人家見到我嘛,都說是洋面孔中國人,因為是一個中國的母親把我撫養長大,培養成人,所以我永遠有一顆中國心。”這是憶祖的感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