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極目新聞報道,近日,中秋國慶假期調休再次引發全民熱議。上6休3、上3休2、上5休1、上2休7,再上5休1……如此復雜的調休,也讓“打工人即將迎來連續5周調休”“今年中秋國慶的假期好像很復雜”等話題沖上熱搜。
每一次的大假調休,都會引來網友的吐槽,這一次尤其猛烈。原因很簡單,調休原本就是在不增加放假總天數情況下的一種臨時性的拼湊,對民眾的正常生活節奏形成了一種干擾甚至破壞,調休的幅度越大,這種負面效應也就越發明顯。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就好比是花錢容易攢錢難,拼拼湊湊的長假,可能一眨眼就過去,但是卻需要漫長的5周時間去慢慢調整和適應,何其痛苦矣。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并不是一種理性選擇,付出的代價并沒有收到相應的回報。
盡管每次調休都會遭到民意的反彈,但這個制度依然保留了下來。這并不是決策者聽不見民眾的呼聲,更不是無視民意,一意孤行要逆民意而動,而實在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無可否認的是,盡管反對者眾多,但支持調休的人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對一些工薪階層家庭而言,他們需要一個相對寬裕的時間來旅游度假,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如果沒有調休,這根本無法實現。
現在的問題在于,即便是這一部分支持者,對調休恐怕也是既愛又恨,處于一種矛盾心態。假期調體制度雖然是著眼于公眾休假福利的一種改革,但根本上還是帶來明顯的功利性,即鼓勵消費拉動內需,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在調體制度實行之初,這個目的也確實達到了,而且效果非常明顯。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負面性也逐漸暴露出來,促消費拉內需的邊際效應已呈逐年遞減之勢,甚至有學者直言不諱,所謂的假日經濟早已名不符實,已經失去了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因為說到底,這不過是將平時的分散消費變成集中消費,短期內數據雖然搶眼,但分攤到全年,效果并不明顯。
更何況,一刀切式的集中休假,全國人民在同一時間段統一出行,也帶來了交通擁堵、景區負荷過大、物價飛漲、旅游消費糾紛頻發等諸多社會問題,體驗感極差,讓人怨聲載道。每到長假,各大景區往往都是人滿為患,這固然體現出旅游業繁榮的一面,但這種井噴式的短暫繁榮并不利于旅游業和地方經濟的長遠發展,也不具有可持續性。比如近兩年的一些熱門旅游城市和網紅打卡點,通過短視頻的傳播火爆一時,但當流量散去后,又很快恢復了過往的蕭條。
公眾吐槽假期調休,本質上是在呼吁增加休假福利,給公眾一種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幸福感。在不增加假期總天數的情況下東拼西湊,用打工人自己的時間來拼出一個長假,無論怎么設計和調整,都不可能真正讓公眾滿意。破解這個困境,長遠來看就是增加休假時候,讓公眾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安排好自己的假期生活。
而從短期來看,不妨轉變思路,將休假的自主權還給民眾,改變以往強制性的一刀切做法,由企業自行決定何時休假、怎么休假,在保證法定休假時間的前提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經營情況和員工反饋,對體假制度進行靈活調整和安排。這一方面是鼓勵錯峰出行,規避集中休假的種種弊端,另一方面也能最大化地尊重個體意愿。每個人、每個家庭對假期的訴求是不一樣的,尊重這種多元化,本身也是一種制度善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