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財富會
從地產開發到資產運營
是增量模式轉向存量模式
更是思維和戰略選擇的轉型
這場新舊動能轉換持久戰
誰會最先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2024-9-2
都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幾年的房企規模榜,卻在表演一出“不退則進”。
最明顯的是1200億這個陣營。
2021年(也就是恒大喊出要沖萬億目標的第二年),1200億規模在行業中的座次是30幾名,到2022年就光速擠進前二十,2023年,排在前面的華發股份,已經TOP14了。
像華發這樣業績足夠穩的房企,規模數值沒啥大變化,但座次排名猶如坐上火箭。
制圖:地產財富會 數據:克而瑞
“不退則進”的怪象,是行業整體跌勢的寫照,也在提醒我們:
該醒醒了,規模時代的排位思維和評價標準,已經不適用于新形勢了。
所以你看到,沒有房企在業績會上提銷售目標了。
不提銷售目標,不代表沒有目標。
比如龍湖在今年中期業績會上就提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到2028年底經營性收入占比過半,屆時將成功轉型新發展模式。
“轉型競速”倒計時啟動
這幾年,迫于地產開發業務規模和利潤壓力,房企都在尋求新的業績增長動力,也就是發展“第二曲線”。
一些底子好的選手,如華潤置地、龍湖、金茂各有各的商業王牌,華潤萬象城、龍湖天街、金茂覽秀城在全國風生水起,這讓他們走在了“第二曲線”賽道的前列。
前兩天華潤置地半年報業績電話會上,管理層表示,華潤置地經營性不動產營收占比超過25%,經營性不動產+資管業務正處于蓬勃壯大的狀態,向大資管轉型已經具備規模勢能優勢。
雖然華潤置地的經營性不動產有購物中心、寫字樓和酒店,但扛把子還是以萬象城、萬象匯為代表的購物中心,上半年光租金收入就有95億元,保持將近兩位數的增長;毛利率和經營利潤率在77.7%、64.7%高位。
除此以外,華潤置地還把物管、代建、租賃租房、文體場館運營等都裝進大資管這個口袋,要從重資產運營向輕資產管理轉型,進而跑通新發展模式。
至于什么時候實現,管理層說的是在十四五期內(也就是明年前),把大資管業務培育為第二增長曲線。
龍湖今年上半年經營業務收入66.1億元,服務業務收入64.9億元,加起來整個經營性板塊營收有131億元,占比28%;毛利額占比超過70%,核心凈利占比超過80%。
龍湖管理層在業績會上說,按照這個速度,預計2028年經營性收入占比能夠過半,龍湖可以實現第二曲線收入超過第一曲線。到時候整個業務模式可以說切換到了新的發展模式。
倒計時啟動。
誰會是業內第一個成功轉型新發展模式的選手?
歡迎來到“轉型競速”的新世界。
你有一份轉型方法論請查收
敢說敢做,龍湖亮出轉型成功時間表,也給出了自己如何達成的邏輯和路徑。
“在踐行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我們感覺最關鍵的,是要處理好債務的問題。”
為什么要先處理好債務結構問題?
因為目前房企大多數債務是建立在舊模式,即過往三高式地產開發的基礎上的。而地產開發的特點是規模大、周期短,不確定性也大。
“如果你的債務結構是建立在舊模式上,沒有完成向新模式切換,實際上轉型也很難完成。因為債務并不會因為業務模式的轉換而消失或者延緩,它還是剛性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龍湖這兩年爭當行業還債先鋒,持續優化其債務結構。
具體的做法是,降低規模,拉長周期——用正向現金流有序壓降負債總額,用長周期經營性物業貸款替換3~5年期信用債,雙管齊下促進債務規模下降,債務周期變長,使得負債償還節奏與經營性收入的節奏相匹配。
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龍湖有息負債1874.2億元,比年初減少52億元;成本低、周期長的經營性物業貸凈增219億元。
今年內,龍湖只剩10億元的境內信用債,到2026年底前都沒有境外到期信用債,供應鏈ABS、商票等均已清零。
然后是在債務結構轉換的基礎上,進行收入及利潤的結構轉換——也就是提升非開發業務的營收利潤占比,使其由“副業”變成“主業”。
這條路并不容易。龍湖也是歷經了十多年的積累,以每年銷售回款的10%投資和沉淀經營性資產,才有了如今接近2000億的經營性資產規模。
最近兩年,龍湖重點做的是讓經營性業務各板塊能夠“自我造血”。 2023年,非開發業務C2到C5各航道保持現金流為正,利潤正向增長。
“后續在經營性業務上,除了堅持現金流為正這樣一個業務邏輯之外,我們還會再堅持城市聚焦、航道協同、行活提升和用戶共享。”龍湖管理層表示。
向資管大時代進發
去年底,首批商業資產REITs開閘,華潤置地、金茂、印力沖在最前面,通過發行REIT
盤活自身旗下優質資產。
這對于處在資管大時代中的房企是個積極信號。
我們已經看到,華潤置地構建商業、有巢雙REITs平臺,暢通不動產“投融建管退”資本大循環,加快腳步向大資管業務轉型。
龍湖還未有REITs時間表,但已經開始擁抱大資管。
今年4月推出了全新的資管旗艦品牌逍遙洲資管,融合長租公寓“冠寓”、產城辦公“藍海引擎”、活力街區“歡肆”、服務式公寓“霞菲公館”、婦兒醫院“佑佑寶貝”、頤年公寓“椿山萬樹”六大業務,打造從幼到老的全周期、全業態的資管平臺,以全新資管運營邏輯向存量市場尋找更多機會。
從地產開發到資產運營,是增量模式向存量模式的轉變,更是思維模式和戰略選擇的轉型。對于房企來說,新舊動能轉換是一場持久戰,我們期待前排選手為行業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更多地產財富會干貨,請點擊以下鏈接
中報“情報員”③|萬科“攤牌”
中報“情報員”②|看韌性房企融創的經營邏輯
中報“情報員”①|保利不保“利”
貝殼打了一場硬仗
房企虧麻了,萬科、首開為何也成“虧損大戶”?
攪動上海樓市的X因素|中高產集體陷落
深圳又開了一扇窗
推動合作成為主流,貝殼的“阿米巴”哲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