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代際剝削,
指某年齡階層通過政策安排等方式剝奪另一個年齡階層利益的行為。
曾經在農村,父母奔波半生為兒子娶妻蓋房、支付高額彩禮的行為便是典型的代際剝削。
只不過互聯網時代,人們常常提及的代際剝削,指退休的高收入利益階層通過逐年增加社保繳納的方式剝削年輕人,為自己逐年加薪。
在今年經濟蕭條的情況下,養老金不出意外又上漲了3%,實現了19連漲。
但于情于理,養老金不能繼續漲下去了。不僅要停止上漲,還要考慮調整結構?;叩酿B老金應適當下調,畸低的退休金應有所增加才行。
經濟形勢有好有壞,房價有漲有跌,眾多行業大廠還在瘋狂裁員,為什么偏偏養老金只能升不能降呢?
連年上漲的養老金已經影響了年輕人工作的積極性。
年輕人剛畢業,出來工作工資大部分就三四千,辛辛苦苦奮斗加班,勉強才能拿到月薪1萬。扣除五險一金后,不過六七千。
過去幾年社保繳費的最低基數狂飆,惹得無數年輕人吐槽,上海2023年社保漲幅高達17.1%!
年輕人剛參加工作不久,實際到手工資都沒有社保繳費基數高。而許多老年人退休后,不工作養老金就超過1萬。
逐年增加的社保不過為了給退休的老人發金。如此大的差距,很容易導致一批年輕人躺平不再努力。
局長每天下班經過世紀大道的東昌路地鐵口。
這里有眾多精神飽滿的退休老人。許多年邁的阿婆阿叔隨著廣場舞熱曲翩翩起舞??吹某鰜?,他們有發自內心的喜悅。
而眾多年輕的打工狗工作壓力極大,忙完一天回家只想睡覺。朝氣蓬勃的老人,死氣沉沉的年輕人,不是說說而已。
其二,年年增長的養老金不利于社?;鸪掷m穩定
中國的養老金安排為現收現付制。養老金年年漲,社?;饓毫艽?。逐年提高的社保繳納費用,令靈活就業人員壓力巨大,導致他們中許多人放棄了社保。
如果養老金持續不斷上漲,很快將會面臨沒錢可發的局面。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成本太高,壓力太大,根本就不愿意多生孩子,上海出生率已經跌到1%以下。
如果將社保繳納者視作稅源,這意味著稅源的水池逐漸干涸。
此時休養生息,呵護稅源才是王道。
而比漲養老金更重要的事情,在于調整養老金發放群體之間的巨大差距。
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差距,城市與農村的差距,相差之大,世所罕見。
體制內退休官員,每月退休金數萬者比比皆是。而這筆錢,構成了對其子女的巨額補貼。
許多小城市,一面是拿著三四千工資的在職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一面是普遍拿著五六千、七八千退休工資的退休公務員和退休事業單位員工。
企業單位的退休工人,每月不過二三千塊養老金。至于農村的,普遍每月不到一百塊,毫無尊嚴可言。
上海某退休院長icu里住了四年,消耗民脂民膏上千萬,不過是其女兒貪圖那幾萬退休金,為其強行續命而已。
那些農村來城市謀生的打工人,每個月交上大幾百乃至上千去供養城市里的退休老人。而其家里的農村父母每月普遍不到一百塊養老金。
這公平嗎?
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那么幸運可以啃老。以至于有些老人甚至都開始呼吁,國家應該多留資源給孩子解決就業問題。
與其靠老人把退休金給年輕人做轉移支付,不如多想辦法幫助年輕人自己靠勞動掙錢,這樣的社會才能更有活力。
如果退休老人口袋滿滿、年輕人口袋空空,社會還有什么活力?
在高基數之下的退休金上漲,還在持續拉大彼此間差距。
基數一萬,上漲3%,每月就是300塊?;鶖?000,每月不過90塊。
單單每年上漲的金額,就是許多農村老人養老金的數倍以上。如此巨大的差距,未來會出大問題。
養老金的改革勢在必行。
第一必須設定退休金限額,上限不宜超過在職工人收入的中位數。
可以設定除了特殊貢獻的人才,多數人的月退休金上限為一萬元。達到這個數就不允許再上漲。
如要增加收入可以自己買商業保險或交年金,不要再讓國家從年輕人處薅羊毛。
后續國家經濟向好,財政寬裕,可優先補充農民和城市工人的養老金水平,令其可以過上更為體面的生活。
農民不是農奴,不是奴隸。他們也是共和國大家庭的一員,他們有權利過上體面的生活。
每月五十五元的退休金維持溫飽尚且不能,何談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支持給低退休金的老人漲工資。高退休金的那些,不僅不該漲,應該降。
二社保投資收益應進行普惠制發放。
如本年度社保基金超額收益三千億,而退休人士三億人,則可按人頭每人發放一千元,退休金超過一萬元的不予發放。
要令更多地人分享社會發展的紅利,而非一部分人吃干抹凈,還在嘲笑別人。
誰是國家的主人,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