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獅子巖是“馬壩人”的故鄉(xiāng)。“馬壩人”頭骨化石的年代,發(fā)掘時原報告的結論,在中更新世或中晚更新世。經(jīng)過多年的反復研究,前些年考古學家采用鈾子系法測定,“馬壩人”地點的年代有兩個,其中一個為12.9±1.1—1.0萬年,處于中晚更新世交界的年代。一般認為,把“馬壩人”定為早期智人,是沒有問題的。
前幾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發(fā)掘“馬壩人”及其附近一帶的堆積物時,又新發(fā)現(xiàn)了一些年代較晚的人類化石。說明“馬壩人”生活過的地方,一直延續(xù)到晚更新世后期,仍陸續(xù)存在著人類活動的蹤跡。
一些專家將“馬壩人”與元謀人、半坡人及尼安德特人進行了比較研究后,不僅認為我國人種“繁衍于北方而來源于南方”,并有“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從而認定“馬壩人”是“中國古人類連續(xù)進化線上的一員”,而“兩廣地帶就是遠古人類東移的必經(jīng)之路”。
后來,在“馬壩人”洞穴遺址附近所發(fā)現(xiàn)的石峽墓葬,大量的文化遺存又表明:到了我國原始社會開始走向瓦解時,曲江文化同長江中下游、特別是江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上述許多實物證據(jù),使我們有理由相信:從十余萬年之前,以至于四五千年之前,華南一直有人類的初民在繁衍生息。尤其在粵北曲江一帶,當是我國人種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大約在此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遠東大陸很可能出現(xiàn)了重大的地質和氣象變化,整個嶺南以至江南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異常惡劣。于是,“馬壩人”的后代為了適應新的生存條件,不得不輾轉流徙到了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