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東麓的懷抱中,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西郊鄉小屯村一帶,悄然隱匿著一段驚世駭俗的歷史——殷墟遺址,這不僅是地理坐標上的簡單標注,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活化石。3300余載春秋更迭,商王朝曾在此筑夢繁華,都城巍峨,文化璀璨。然而,隨著王朝的更迭與歲月的侵蝕,這座昔日輝煌的都城逐漸沉寂,化作了黃土之下的一片廢墟,世人稱之為“殷墟”。
今日的小屯村,腳下踏著的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晚期都城遺址,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世界文明版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中的杰出代表。
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深入探訪了安陽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后,不禁心潮澎湃,揮毫潑墨,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贊譽之詞: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始創,觀此勝于讀古書。
在現代社會人文科學的詞匯里,“文明”是專指人類發明文字后的歷史說;而“文化”所指的人類生活方式,要包括自有人類以來的人類歷史,其中有很長的一段為文字記錄以前的事,亦即現代科學家命名的“史前史”。所以人類的文明只是人類文化最進步的一個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標識,就是文字的發明和運用。
在中國境內,有文字的文化,以考古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發掘出土的最早——即文字學家所說的甲骨文。但我們必須記清楚,甲骨文并不是中國最原始的文字。但是,直到現在為止,經考古學家發掘出來帶有文字的材料,在中國境內尚沒有比甲骨文更早的。
讀書應該從認字開始,這是誰都知道的一條教育學原則。所以要讀甲骨文,必須從認甲骨文所用的字開始。這一認字工作,構成了甲骨學早期的發展的主要課題。這些甲骨學的開荒者所采取的認字方法,為“由許書上溯金文,由金文以上窺卜辭”。經過努力,這些學者發現了甲骨文“與許書篆合者十(之)三四,且有合于許書之或體焉……”
許氏的《說文解字》成書于東漢時代,所根據的資料,最古的只到《春秋》。許慎的時代距甲骨文通行時,已逾千年。想那許慎,身處距甲骨文盛行已逾千年的時代鴻溝,自是無法預見這些古老符號的存在,即便是孔圣人的淵博,或許也難以跨越這千年的文字迷霧。所以甲骨文初為學者都感覺到這些與大小篆不大相同的字體,不但許慎未曾見過,也許是孔夫子都沒見過的。
這些甲骨學的先驅者,如同勇敢的探險家,在浩瀚的古文字海洋中開辟出一條獨特的航道,他們采取的認字策略,精妙地遵循著“由許慎《說文》之篆書回溯至西周金文,再由金文之璀璨光輝上窺殷商卜辭之幽邃”,這一路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連接著古代智慧的脈絡。
通過兩周的金文,這些甲骨學的開荒者竟能把《說文》的篆字體殷商時代的龜甲刻辭溝通,把不少基本字的演變蹤跡步步追尋出來。自1920年起,甲骨文學者已開始編輯甲骨文字典,到1955年李孝定教授統計時,可認識的甲骨文,已有1377字。此外尚有近千的不可認的字,這些大半是人名或地名,是后世失傳的死字,也許永遠認不出了!(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