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彭博社放出來的高達38萬億存量房貸利率下降,引得地產股全線飄紅,以為后面會跟著官媒下場和網上熱烈討論,但現在居然冷靜下來了,而且我看一些消息說,可能存量房貸利率下降又沒戲了。
月初的時候,招行行長在招行的中期業績會上明確說,轉按揭會對銀行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招行在我心目中是國內最好的商業銀行,招行掌門人說話雖然克制,但切中要害。
之前網傳本次降低房貸利率的方式是轉按揭,意思是你把按揭貸款從A銀行轉到B銀行,然后可以直接享受最新的房貸利率,而且還款時間也延長了,相當于降低利率同時延長了還款時間,每個月可供支配的(消費)的資金就多了,消費就有希望了。
但這波操作從現實層面看,就很難落地執行,因為房子按揭從一家銀行轉到另外一家銀行,相當于重新抵押,評估價怎么算?照現在這個行情,一年能跌幾十萬上百萬,按原價評估還是按現價評估,如果按現價評估,銀行就貸不出去這么多錢,房地產作為資產至少在銀行那邊的估值就會跟現在市場一樣混亂。這還不算不同銀行之間為了吸客相互內卷。
另外如果重估,200萬買的房子,重估就只值130萬了,差價業主補嗎還是怎么弄,你看,都是問題,所以恐怕落地不會有這么順利。 只能說這是一場商業銀行、居民部門、監管部門多方的博弈,而且,雖然是圍繞居民部門的負債為主體,但居民沒啥發言權。
居民唯一能做的就是,你不降低,我就還錢,對銀行來說貸款是資產,賺得是利息。你讓銀行沒有利息賺,銀行才會跟你商量著要不降低點利息。這就是魯迅說的,你開一扇窗不被允許的話,你就說要把房子拆了大家都別過了,這時候他會主動說要不我們開扇窗?
得益于一幫猛人源源不斷地把掙了的錢往銀行還,今年4月份的時候,居民早償指數達到了37%的歷史高位,你可以理解為,賺了點錢的,既不買買買也不投項目,全扔給銀行了,銀行壓力很大。
這陣子各大銀行的中期業績都出來了,四大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無一例外都在掉,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余額較去年末分別減少了764.66億元、1230.92億元、1006.68億元、336.11億元,掉得還非常多,招行也掉了100多個億。
很慌,否則也不會中期業績出來之后,立馬就瘋傳38萬億存量房貸利率要下降,而且還是由外媒傳過來的,只能理解為消息大概就是一種試探,看看市場反應,各方應對,等等。
與四大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降低同步進行的,是北上廣深等核心區域的消費數據下降,大家看消費數據都不是很好看,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掙的錢都還銀行了,自然消費就下來了。
消費降級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居民降低自己債務的結果,但消費起不來,經濟指標還怎么完成,年底怎么寫報告,報告怎么能好看。所以消費得刺激,地產也得刺激,總之就是希望看到你又借錢買房又可以去吃吃喝喝,就是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你的錢從哪里來。
一些經濟體看大伙兒負債壓力這么大采取的方式也非常粗暴,直接打現金到你卡里,但很多人都罵,說都發錢等于都不發錢,目前北上廣地區刺激消費得手段是,買車買手機之類的產品直接給補貼,像廣州買電腦最高補貼2000.
公不公平的先不說,確實是拿出了真金白銀,而且我看了下流程非常簡單,直接京東之類的平臺就能下單,建議有需求的朋友不要客氣,到手的錢(雖然折算成產品)當然拿。
之所以說到公平,是因為這針對的顯然是有這部分需求而且手里有錢的群體,屬于針對某個群體定向發錢定向給。你先拿出買電腦的錢,然后再給你補貼,刺激的思路和之前地產是一樣的,降利率,給補貼,前提是你掏大頭。但有總比沒有好。
回到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的事兒,大規模普調估計夠嗆,直接轉按揭沒有現實層面的可操作性,目前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業主和銀行重新商量,業主重新申請重新核定房貸利率,或者再次延長還款周期,等等。
據我所知,已經有不少的銀行接受客戶提出降低房貸利率的申請,接受歸接受,但是不會公開大規模宣傳,建議大家都可以主動向自己的貸款行提出申請,主動申請。
更新了新的自媒體教材,掃描下方二維碼,發送「111」,給你發送一份「2024小紅書爆款筆記完全攻略」(備注公眾號):
-END-2024年9月11日-
*本文封面圖來自《北平無戰事》
*全平臺賬號:挪威TALK(B站,小紅書)
*歡迎左側一鍵轉發至朋友圈,同時右側在看與點贊
歡迎點擊下方關注
一個會寫騷話的高級備胎
這是我的另外一個號
也歡迎關注
你在看的世界,就是你希望看見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