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月圓,在這個團圓的日子里,何止游子思鄉,家中的親人也牽掛著遠方的游子。
曾幾是南宋愛國詩人,隆興元年(1163年)中秋,年屆八旬的他望月懷遠,寫下一首滿懷思念的七律。
“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曾幾思念的,不是他的至愛親朋,而是彼時身陷京洛的百姓。
邵雍說“十度中秋九度陰”,但這年天公作美,中秋節前后的三天都是好天氣,碧宇澄澈,皓月當空。
良辰美景,耄耋之年的曾幾寫下這首《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抒發其深沉的家國情懷。
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
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
明時諒費銀河洗,缺處應須玉斧修。
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宋 曾幾《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簡譯:
每年都盼望著中秋節,月圓人圓,可每年都滿懷憂愁,害怕云遮霧障。
中秋節前后這三天,月色清涼,最是可人,可人生遲暮,我卻意難平。
那輪清清亮亮的滿月像用銀河水洗過一樣,圓圓滿滿的又如同修理過。
故都和洛陽都被金人占領,遍地胡塵,不知今夜月色是否如浙江一樣。
賞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所以,楊萬里才有“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的贊嘆。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金秋八月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是闔家團圓團的節日。
宦海沉浮,羈旅飄零,仕途坎坷的曾幾,也如尋常人一樣,渴望人間秋日的好時節。
“年年歲歲望中秋,歲歲年年霧雨愁”,所以,自然也就有了首聯這望月思懷之情。
“安知千里之外,不有雨兼風?”,盼佳節,望月圓,可良辰美景又怕天公不作美。
“涼月風光三夜好,老夫懷抱一生休”,頷聯首句贊美中秋月色,次句抒自己懷抱。
這一年的中秋,從八月十四到八月十六,一連三個夜晚,都是皓月當空,清輝泠泠。
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營造出一個如此剔透晶瑩的世界,怎么令人歡喜?
“涼月風光”四個字,寫盡秋月清絕,堪比楊萬里的“月色如玉”、“秋光奇絕”。
“百年所已度強半,十事不能成二三”,彼時曾幾七十九歲,人生遲暮,壯志未酬。
曾幾是陸游老師,和陸游一樣,心懷家國天下,反對議和,一生以收復河山為己任。
但是,人生已然行至耄耋之年,理想猶是遙遙無期,曾己每每想起來,就愁緒萬千。
“明時諒費銀河洗,缺處應須玉斧修”,頸聯收回紛亂的思緒,目光投向夜空明月。
暑熱褪盡,天氣轉涼,就連天上的月亮,看上去都顯得清清亮亮的,不帶一絲粘滯。
故楊萬里詩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獨自行”,無所附麗,如此的冰清玉潔。
引用神話傳說,蘊含理趣,銀河洗月寓月色無暇,玉斧修月則意對美好事物的呵護。
“京洛胡塵滿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望月懷遠,尾聯道出詩人的國破傷懷之痛。
“京”是指北宋國都汴京,“洛”則是指陪都洛陽,“胡塵”指金人占領地的沙塵。
彼時,北宋已經滅亡近六十載,靖康之變后,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土地都被異族占領。
南宋監督臨安,偏安一隅,不思進取,一心議和,愛國人士憂心如焚,也無能為力。
彼時,曾幾在浙西提刑任上,中秋賞月,想到生活在故都的百姓,不由得悲從中來。
同一片天空,卻不能同賞一輪明月,淪陷區的同胞,何時才能過上寧靜祥和的生活?
后記:
曾幾,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學識淵博,勤于正事,為官清廉,關心民生疾苦。
陸游是曾幾的學生,為恩師作《墓志銘》,贊譽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
曾幾的詩歌繼承和發揚了江西詩派的優點,嫻雅清淡,也寫了不少感情深沉、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國詩篇。
陸游師從曾幾,和其學到的,不僅是詩詞歌賦的創作技巧,還有為官做人的道理,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讀陸游的詩,不經意間,就被其彌漫在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所觸動,同樣,讀曾幾的詩歌,也不例外。
因為反對議和,剛入仕不久的曾幾因觸怒秦檜,被罷官閑居數載,直到秦檜故去后,才被重新啟用。
曾幾這首《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詩,頗受世人好評,贊其“純以氣勝,意境亦闊”。
曾幾此詩境界開闊,通過描寫中秋前后的自然風光,表達襟懷抱負,從而抒發自己深沉的家國情懷。
參考資料:
《宋史 曾幾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