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什么人類最優秀的男性都沒有后代?因為他們的使命是思想文化的傳承,而非血脈的傳承。孔儒血統結合道統的模式,就是給后代招災,只能世代為奴。我們需要基于思想文化傳承的嶄新視野,來反思男性角色與家庭責任。
正文: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繁衍,一種是DNA的繁衍,另一種是思想的繁衍。哪種繁衍方式價值更大?當然是思想的繁衍。其實DNA的遺傳并不能保證你的后代繼承你的特征,更別提思想遺產和精神意志了。幾代之后,哪怕你再天縱英才,生出來的也可能只是庸碌之輩。DNA的遺傳是不確定的,但思想的繁衍卻可以保證精神遺產一脈相承,代代不散。我更看重后者。
我覺得墨家和儒家對待女性的態度也不一樣。墨子一輩子四處奔走,志在“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他肯定覺得養不好老婆孩子,也不能讓她們跟著自己這么折騰,那干脆就不要,這也是對女性負責。儒者會怎么想?有些儒者也許更加虛偽和不要臉。如果他們也踐行墨子的理念,為天下公義,但他們會覺得:不行,我得多找幾個崇拜我的女人,多多繁育子孫,這樣才能對得起我的付出。至于能否對婦女兒童盡責,則也許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內。
關于墨子是否有留后的問題,有說有的,有說沒有的,我覺得我比較傾向于他沒有留后。如果有,我認為能夠與墨子為伴,給他生育兒女的女人,應該也是很強悍的。這個女人一定是一個勇敢的女人(“勇,志之所以敢也。”),是墨子事業上的戰友與生活上的盟友。至少這個體力和能力得跟得上,否則他們怎么產生后代?不可能像儒家那樣,把女人困于一室,放在天地之內去養吧。
我個人也很想生孩子,因為我想體驗愛和被愛的過程,這個不自己生養孩子是體會不到的。但是說到繼承,我認為徒弟繼承的會比孩子繼承的更徹底。我雖然不是很喜歡孔子,但我也不認為他會希望自己的后代世世代代做奴才中的標本。誰來了就做誰的奴才,這副德行,孔老二在天之靈看到了也未必開心。與其如此,這傳還不如不傳。
墨者不會在乎是否絕后這個問題,這是儒者才會在乎的事情。我們必須洗掉腦袋里的儒毒,比如“絕后”這個詞就帶有儒毒。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男性,如達芬奇,就沒有后代。他是同性戀,其實歷史上很多頂尖優秀的男性都是同性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之間就是。其實蘇格拉底的老婆這么憤怒,我覺得除了家庭分工之外,很大可能是蘇格拉底跟柏拉圖師徒之間很曖昧吧,蘇格拉底未必喜歡女人。
中國人,多重血脈傳承而輕視了思想傳承。這是不對的。我就自認是魯迅后人,可能比正經姓周的繼承得更徹底。如果一個真正的墨者,特別在乎有沒有后代,尤其是在乎自己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這是不可思議的。因為這種思想就很不兼愛。
我們罵人的時候說你多生了一個jb,其實本質來講,它就只是多了一個jb而已。所謂的這個后代對前人精神遺產的傳承,頂多在一代兩代之間。因為這個血緣關系,你從小撫養他,可能你從小教育和培養的更多,那么跟你具備相似性的可能因此增大了。但如果你們天性不同,這就失敗了。你會發現很多家族就是子不像父,就是這個原因。尤其是這個父親特別能干的,兒子卻平庸的現象比較普遍。那是再怎么著急生氣都沒有用,還不如徒弟像他呢。
孔子父母死得更早,野合生子。后世孔家成為了歷朝歷代第一大奴才集團,很光榮嗎?墨子有沒有后代不好講,但即便他有后代,他也不會希望像儒家這樣拿自己的血脈和道統結合,號稱代代相傳。我覺得這個問題他是想得開的,不會這么禁錮子孫。孔子也未必希望他的后代代代作為奴才,奴顏婢膝地沒有一點尊嚴地活著。但留下這樣與血脈結合的道統,那就必然如此。因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盯著你,你要是有血性,那就把你全殺了,你只有奴才才活得下來。留下來血統結合道統的模式,就是給后代招災,只能世代為奴。
中國自有科舉制以來,產生了570多個狀元,有幾個是姓孔的嗎?但是大家想想,這玩意兒是不是有點不合理呀?為什么?孔家沒出狀元,他們是差在家學淵源,還是差在供孩子讀書的錢財上?不至于吧?我查了,還真有,不過在唐朝。那如果我是一個特別集權的朝代的皇上,比如說從明朝,尤其是元朝,我會特別警惕姓孔的狀元。因為本身你在民間已有這么大的號召力了,尤其是元和清,它是外族,血脈上不是正統。孔家這樣的人如果位及人臣的話,振臂一呼的話,真不好說會引起什么樣的波瀾。
我是獨生子女,從我成長過程中看到的當時解釋的孝道,在十幾年前,是非常恐怖的一個氛圍,制造了很多年輕人的血案慘案。雖然我很厭惡儒家,但儒家也不能說是純粹的法西斯對奴隸的孝道。在儒家的宗法架構之下,父母的不當言行會被更大的輩分的人、被族長制止,不會把孩子禍害成這樣,不會是完全沒有限制。我聽過北大心理學家武志紅論述過一個道理,挺對的。他說這個宗法制之下,除了族長一個人是男人,其他的男性都是太監,只需要有一個頭腦就夠了。在這個體系中,只有家長擁有真正的權力和責任,其他男性成員的權力與責任都是受到限制的。其他男性成員則相對無能。
隨著宗法制的解體,現代家庭模式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大家長的權威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加在普通男性頭上的大家長權威約束是沒有了。現代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實際上也在失去傳統權威,他們無法通過傳統方式展現自己的能力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受到傳統家庭結構與文化的影響,很多男人依舊有一種大男子主義,他們的思想上還有歷史殘留,依舊將血脈傳承視為最重要的東西。宗法解體之后,還有很多不配稱為男人的太監,但是他們強行捍衛自己的雄性尊嚴,又拿不出實力,只好用暴力。這是受到傳統家庭結構以及傳統家庭文化影響的。家庭中的暴力行為背后的社會根源,不僅是男人對失去傳統權威的反應,也是男人對現代家庭結構變化的一種適應不良。
真正的傳承應當是思想而非血脈。我們需要對傳統家庭結構進行反思。傳統家庭結構強調血脈傳承,而忽視了思想傳承的重要性。“親親為大”的血脈傳承家庭模式和“不孝為大”的儒家文化,存在很多問題,也會對現代家庭文化的建立產生不良影響。今天,社會變遷對家庭結構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需要基于思想文化傳承的嶄新視野,來反思男性角色與家庭責任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